绳检
拼音shéng jiǎn
注音ㄕㄥˊ ㄐㄧㄢˇ
繁体
基本解释
(1).约束。 唐 杜牧 《念昔游》诗之一:“十载飘然绳检外,罇前自献自为酬。” 宋 苏洵 《养才》:“奇杰之士,常好自负,疎雋傲诞,不事绳检。” 清 褚人穫 《坚瓠三集·千字文题》:“ 明 韩襄毅 巡抚 江西 ,上车观风,绳检颇严。”
(2).规矩;法度。 宋 苏轼 《谢王内翰启》:“奇文高论,大或出於绳检;比声协句,小亦合於方圆。” 明 唐顺之 《万古斋公传》:“以绳检自律,亦以绳检律人。” 清 吴德旋 《书<抱朴子>后》:“故所著书辞,贱禄利,尚高节,匡世谬,贵绳检,其説美矣。” 清 薛福成 《<寄龛文存>序》:“盖其声光骏发,非桐城绳检所能束缚也。”
基本含义
- 绳索探测,用来比喻审查调查。
详细解释
- 绳检源自古代刑法,当时用绳索捆绑犯人,通过拧紧绳索来确定犯人是否有罪。后来,绳检逐渐演变为一种审查调查的手段,用来查明事实真相或者揭露隐藏的问题。
使用场景
- 绳检常用于形容调查、审查或查明事实真相的过程。可以用于描述警察、调查人员、纪检监察机关等对违法、违纪行为的调查,也可以用于描述对某个事件或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的情况。
故事起源
- 绳检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刑法制度。在古代,当有犯人被怀疑犯罪时,常常会用绳索将其捆绑,通过拧紧绳索来确定犯人是否有罪。这种方法被称为绳检。后来,绳检的概念逐渐扩展,不仅仅局限于刑法领域,也被引申为一种审查调查的手段。
成语结构
- 绳检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分别是“绳”和“检”。
例句
- 1. 纪检部门对这起腐败案进行了绳检,最终查明了事实真相。2. 警方正在对这个疑点进行绳检,希望能找到更多的线索。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绳检”这个成语与调查、审查、查明真相等相关的词语进行联系,形成联想记忆。比如,可以想象一个警察用绳子检查犯罪现场,通过绳索的拉紧程度来判断犯人是否有罪。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审时度势”、“审慎”等,以丰富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绳检,查看我们的作业是否认真完成。2. 初中生:学校组织了一次绳检活动,对同学们的安全意识进行了检查。3. 高中生:学校教育局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了绳检,以提高教学水平。4. 大学生:研究生院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进行了绳检,以保证学术诚信。希望以上的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绳检”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