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静言在词典中的解释
jìngyán

静言

拼音jìng yán

注音ㄐㄧㄥˋ ㄧㄢˊ

繁体

基本解释

  • (1).安静地;仔细地。《诗·邶风·柏舟》:“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毛 传:“静,安也。” 余冠英 注:“静言,犹静然,就是仔细地。” 晋 陶潜 《荣木》诗:“静言孔念,中心悵而。” 宋太宗 《蜀盗平罪己诏》:“近者,盗兴畎亩,连陷州城……静言思之,非民之咎。”
    (2).巧饰之言。《楚辞·九辩》“何时俗之工巧兮” 汉 王逸 注:“静言諓諓,而无信也。”
    (3).平静地陈述。《鬼谷子·权篇》:“静言者反而于胜。” 陶弘景 注:“静言者,谓象清浄而陈言。” 唐 白居易 《喜杨六侍御同宿》诗:“岸幘静言明月夜,匡牀闲卧落花朝。”
    (4).沉静地思考。《文选·陆机<猛虎行>》:“静言幽谷底,长啸高山岑。” 李善 注引《毛诗》:“静言思之。” 宋 陈亮 《谢留丞相启》:“静言叨冒之多,知自吹嘘之力。”

基本含义

  • 保持沉默,不发表言论。

详细解释

  • 静言是由动词“静”和动词“言”组成的成语。动词“静”表示保持安静、不动,动词“言”表示说话、发表言论。静言的含义是指保持沉默,不发表言论或不表达自己的意见。

使用场景

  • 静言常用于提醒他人在某些情况下要保持沉默,不要轻易发表言论,尤其是在涉及敏感话题或需要谨慎处理的场合。

故事起源

  • 关于静言的故事有很多,其中一个故事是关于战国时期的齐国大夫孟尝君。孟尝君是齐国的重要官员,他非常聪明但也非常谨慎。有一次,孟尝君在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时,发现有人在暗中窃听,他立即静言不语,不敢发表任何言论,以免泄露机密。这个故事使得静言成为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在重要场合保持沉默的行为。

成语结构

  • 动词+动词

例句

  • 1. 在这种敏感时期,我们应该静言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议。2. 面对不公正的对待,她选择了静言,而不是发火。3. 在重要的会议上,他选择了静言,以免泄露机密。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在面对重要场合时,他的嘴巴被封住了,无法发出声音,只能保持沉默,这样就能够记住静言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学习其他与言论相关的成语来扩展学习。例如,言之有物表示说话有根据,言必有据表示说话必须有依据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说我们要静言,不要在上课时大声讲话。2. 初中生:在班会上,我们应该静言听老师的讲话。3. 高中生:在辩论比赛中,有时候选择静言比争论更有力量。4. 大学生:在国际会议上,我们要懂得静言,尊重不同文化的观点。

拆字解意

静言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