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卓舞在词典中的解释
zhuó

卓舞

拼音zhuó wǔ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  “卓舞”在藏语中被称为“腰鼓舞”。“卓”意为吉祥,一般在重大节庆活动中开场、谢幕时表演。“卓舞”在藏语中被称为“腰鼓舞”。卓舞作为藏族传统舞蹈文化中一门比较特殊的艺术,也是现存世界各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中最为古老的项目之一。卓舞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每逢重大节日,当地农牧民都有跳卓舞的习俗。

详细解释



  •  历史传说

    卓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关于“卓舞”还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公元八世纪中叶,第37代藏王赤松德赞在一些佛教大师的协助下,在雅鲁藏布江北岸兴建西藏第一座寺院时,白天工匠们辛辛苦苦修建的墙壁到了晚上就被妖魔毁掉。为了迷惑鬼神,佛教大师从达布地区邀请了卓巴七兄弟,也就是跳“卓舞”的演员,跳“卓舞”来镇魔,从此“卓舞”就在这里盛行开来。

    发源地

    位于西藏自治区贡嘎县的昌果乡是“卓舞”的发源地。这里上至七旬老人下至几岁孩童,鼓声一起,便可翩翩起舞给你跳上一段地道的“卓舞”。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事业,昔日偏僻的山村敲响了厚重的腰鼓声,古老而神秘的“卓舞”重新展现了迷人的魅力。

    舞蹈特点

    卓舞是一种表演性很强的民间舞,卓与伊一样,同是由众人参与的集体群舞,圆圈式舞蹈队形,节奏先慢后快,但风格迥然不同.卓的唱词曲调低沉缓慢,庄重饱满,动律沉重有力,动作大,节奏慢,如双臂的舒展、腿脚的起落,都要悠然缓慢地进行,落脚无声却非常有力,所以卓的舞姿显得异常刚健豪放,气势磅礴,展示了舞蹈艺术的阳刚之美。

    由于卓舞的这一特点,玉树、称多等县的卓均由男性表演,只有囊歉一带有男女合舞的现象,舞蹈节奏和旋律也显得相对开朗、激情澎湃,很有朝气。卓舞集动作、韵律、技巧、节奏于一身,各方面相互协调、高度统一,因难见巧,魅力无限。

    表演形式

    卓舞所用的腰鼓鼓帮上拴有两条鼓带,一条围扎在表演者腰上,一条围扎在表演者大腿根部,将圆鼓竖着固定于腰左。表演时传统的队形基本为圆形,表演者分领舞(阿热)和群舞(卓巴)两类。在整个表演队伍中领舞者人数2至6名不等,他们不带腰鼓,主要是提醒动作变换顺序,控制节奏速度,其动作韵律性强,姿态基本上同于群舞,但难度较小,领舞者均由熟知整个卓舞的动作、顺序、有较长表演经历的人员担任。群舞表演者边击鼓边按鼓点节奏起舞,同时舞蹈动作把长发辫子挥舞成“∞”、“○”等形态,动作粗犷豪放,刚劲威武,节奏感强,变化多端。

    卓舞共由18段组成:1、三步鼓点;2、鹦哥;3、安土净地;4、莲花生岩上打桩;5、雄狮跳跃;6、虎狮争斗;7、连环套;8、旃檀仙女;9、桑耶墙角的基石;10、三击卧地;11、击鼓;12、乌鸦行金刚步;13、国王上座;14、财运门;15、臣民;16、礼拜供施;17、大象侧卧;18、九步鼓点。

基本含义

  • 指出类人物舞姿高超、独特,形容表演技艺出众。

详细解释

  • 卓舞是由“卓”和“舞”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卓”意为高超、出众,“舞”意为舞蹈。卓舞形容人的舞姿高超、独特,表演技艺出众。

使用场景

  • 卓舞一般用于形容舞蹈演员或表演者的技艺非凡,舞姿出众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形容其他领域中的杰出表现,比如音乐、演讲等。

故事起源

  • 关于卓舞的故事起源并无确切记载。这个成语可能是从古代舞蹈表演中衍生出来的,用来形容舞姿出众的演员或表演者。

成语结构

  • 形容词+名词。其中,“卓”为形容词,意为高超、出众;“舞”为名词,意为舞蹈。

例句

  • 1. 她的舞蹈技艺非常卓舞,每次表演都令人惊叹。2. 这位小演员的卓舞之姿,让观众们都为之倾倒。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卓舞”与舞蹈演员的高超表演联系起来进行记忆。也可以想象一个舞者在舞台上独特而出众的舞姿,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与舞蹈相关的成语,如“舞文弄墨”、“舞刀弄剑”等,以丰富对成语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她的舞姿非常卓舞,每次舞蹈比赛都能获得第一名。2. 初中生:这位舞者的卓舞之姿让观众们为之倾倒,他的舞蹈技艺真是太厉害了。3. 高中生:他在舞台上展示出的卓舞技艺让人们都为之惊叹,他是当之无愧的舞蹈天才。

拆字解意

卓舞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