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洛托品
拼音wū luò tuō pǐn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乌洛托品的正规名称是:1,3,5,7-四氮杂三环[3.3.1.1]癸烷,别名:六亚甲基四胺、四氮六甲环、六胺、胺仿。白色吸湿性结晶粉末或无色有光泽的菱形结晶体,可燃。熔点263℃,如超过此熔点即升华并分解,但不熔融。用于手足多汗及腋臭(狐臭)的治疗。
乌洛托品是俄国的布特列洛夫在1859年发现的。它的制造方法是在搅拌下,将氨气慢慢通入装有37%的甲醛溶液的反应器中。甲醛与氨的分子配比为3:2,反应温度20~30C。反应式为: 6CHO+4NH[698-1](CH)N+6HO反应完成后,再加入少量氨,使最终溶液呈碱性。将反应液转移到真空蒸发器中浓缩到结晶生成,经离心分离,母液循环回系统,固体经水洗和干燥即得产品。粗品可用醇重结晶,或在水溶液中用氨饱和沉淀进行精制。
乌洛托品主要用作脲醛树脂、酚醛树脂等热固性树脂的交联剂,泡沫塑料的发泡剂和汽车外壳的成型助剂。也用作橡胶的硫化促进剂(见橡胶助剂)和光气的吸收剂(与苯酚钠、氢氧化钠混合用于防毒面具)。在火炸药工业中用于制黑索今、奥克托今等,在医药工业中用于制造利尿剂。
物化性质
白色吸湿性结晶粉末或无色有光泽的菱形结晶体,可燃。熔点263℃。如超过此熔点即升华并分解,但不熔融。升温至300℃时放出氰化氢,温度再升高时,则分解为甲烷、氢和氮。相对密度1.331(20/4℃)。闪点250℃。几乎无臭,味甜而苦。可溶于水和氯仿。难溶于四氯化碳、丙酮、苯和乙醚,不溶于石油醚。在弱酸溶液中分解为氨及甲醛。与火焰接触时,立即燃烧并产生无烟火焰。
理作用
乌洛托品为甲醛与氨缩合而成的产物,本身无抗菌作用,但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成氨和甲醛,甲醛能使蛋白变性而发挥非特异性抗菌作用。在pH大于6.8时不水解,所以不起临床作用。但由乌洛托品的马尿酸盐或杏仁酸盐分解的酸可维持尿pH呈酸性,从而促进甲醛的释放。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均对本药敏感。
适应证
1.药品口服适用于预防和治疗尿路细菌感染。2..药品局部外用适用于治疗疣、脚癣、腋臭和汗脚。
禁忌证
1.肾功能不全者。2.严重肝功能障碍者。3.脱水患者。
注意事项
1.慎用:(1)药品可随乳汁分泌,哺乳期妇女慎用;(2)药品可透过胎盘屏障,虽尚未发现有致畸作用,但妊娠妇女应慎用。2.药品可引起尿儿茶酚胺、尿雌三醇、尿5-羟基吲哚醋酸(5-HIAA)等测定值出现误差。
不良反应
1.长期大剂量用药可形成大量甲醛。引起胃肠不适、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2.长期大剂量用药可出现尿痛、尿频、尿道口烧灼感、血尿、蛋白尿,严重时可致肾和膀胱损害。3.少数患者用药后偶见皮疹。
毒腐竹
以“吊白块”、乌洛托品溶液为原料,生产出来的腐竹。这种腐竹色泽光鲜,这样的腐竹吃进肚子里,对身体毒害巨大,甚至有可能致癌。
基本含义
- 指人物言行举止狂妄自大,自以为是,不顾他人感受的态度。
详细解释
- 乌洛托品一词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小说《西游记》。在故事中,乌洛托品是一个自命不凡的妖精,他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对其他人物态度傲慢,不顾他人感受。因此,乌洛托品成为了形容人们狂妄自大、自以为是的态度的成语。
使用场景
- 乌洛托品常用于形容那些狂妄自大、自以为是的人。当你遇到一个不顾他人感受,总是自以为是的人时,可以使用乌洛托品来形容他们的态度。
故事起源
- 乌洛托品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小说《西游记》中。在小说中,孙悟空和他的师弟猪八戒一起遇到了乌洛托品这个妖精。乌洛托品自命不凡,认为自己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对其他人态度傲慢。最终,孙悟空和猪八戒联手打败了乌洛托品,揭露了他的狂妄自大。
成语结构
- 乌洛托品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固定的词序。其中,“乌洛托品”是一个人物名字,表示狂妄自大、自以为是的态度。
例句
- 1. 他总是说自己能做任何事情,真是个乌洛托品。2. 这个人太乌洛托品了,完全不顾他人的感受。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乌洛托品与自命不凡、狂妄自大的人物形象联系起来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是万物的主宰,不顾他人感受,就像乌洛托品一样。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西游记》这部古代小说,了解乌洛托品的故事情节以及其他有趣的成语和故事。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总是自以为是,就像乌洛托品一样。2. 初中生:我不喜欢和乌洛托品一样的人交朋友,他们太狂妄自大了。3. 高中生:这个演讲者的态度像乌洛托品一样,完全不顾听众的感受。4. 大学生:我们应该避免成为乌洛托品,要虚心学习,尊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