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鞭棰在词典中的解释
biānchuí

鞭棰

拼音biān chuí

注音ㄅㄧㄢ ㄔㄨㄟˊ

繁体

基本解释

  • (1).鞭子。亦用作比喻。《国语·吴语》:“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 汉 刘向 《说苑·谈丛》:“騏驥日驰千里,鞭箠不去其背。” 欧榘甲 《新广东》五:“鄙人虽浅陋,愿执鞭箠为马前卒。” 何其芳 《一个平常的故事》:“让我的歌唱变成鞭箠。”
    (2).鞭打。《东观汉记·和熹邓皇后传》:“宫人盗者,即时首服,不加鞭箠,不敢隐情。”《太平广记》卷四八九引 唐 无名氏《冥音录》:“幼时,每教其艺,小有所未至,其母輒加鞭箠,终莫究其玅。”《二刻拍案惊奇》卷八:“明日主人寻究,定遭鞭箠。” 刘师培 《悲佃篇》:“若输税逾期,则鞭箠之惨,无异于公庭。”
    (3).比喻督促、勉励。 梁启超 《中国积弱溯源论》第一节:“但使有一姓能箝制我而鞭箠我者,我即从而崇拜之拥护之。”
    (4).征服,控制。 清 姚鼐 《书<货殖传>后》:“方 秦始皇 统一区夏,鞭箠夷蛮,雄略震乎当世。”

基本含义

  • 用鞭子和棍棒进行体罚,比喻严厉惩罚或斥责。

详细解释

  • 成语“鞭棰”形容对人进行严厉的体罚或严厉的斥责,意味着惩罚力度大、严苛无情。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对于犯罪分子或不听话的人的惩罚方式,以鞭子和棍棒进行体罚。后来,这个成语引申为对行为不当或错误的人进行严厉的批评、指责或处罚。

使用场景

  • 在现代汉语中,成语“鞭棰”常用于形容对某人进行严厉批评、斥责或处罚的行为。例如,可以用于描述老师对学生的批评、家长对孩子的斥责,或者领导对下属的严厉处罚等情况。

故事起源

  • 成语“鞭棰”的故事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刑罚制度。在古代,对犯罪分子或不听话的人进行体罚是一种常见的惩罚方式。这种体罚方式包括用鞭子和棍棒进行鞭打,以使罪犯感到痛苦和羞辱。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将这种体罚方式引申为对行为不当或错误的人进行严厉的批评、指责或处罚。

成语结构

  • 鞭棰是一个名词性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老师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了鞭棰,以提醒他们注意纪律。2. 领导对下属的工作失误进行了鞭棰,以警示其他人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鞭棰”与惩罚和严厉批评联系起来,形成记忆的关联。可以想象一个人被鞭子和棍棒打击,以表示受到严厉的惩罚或斥责。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故事、小说或文章来进一步了解成语“鞭棰”的使用和含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对不守纪律的同学进行了鞭棰,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错误。2. 初中生:班主任对考试作弊的学生进行了鞭棰,以警示其他同学不要走上错误的道路。3. 高中生:老师对犯严重错误的学生进行了鞭棰,以教育他们懂得自己的责任。4. 大学生:导员对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进行了鞭棰,以维护良好的学习环境。

拆字解意

鞭棰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