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法案
拼音zhōng guó chéng fǎ àn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中国城法案 -简介
中国城法案全称“2011年伊利诺伊州选举权法案”,是一份关系着华人社区能否被划分在同一选区进而关系到华人的声音能否在政府中被听到的法案。
背景
近十几年来,华裔的人口日益壮大,经济实力也不断攀升。据马里兰大学亚裔研究所的《新世纪美国华人新面貌》报告结果显示:2020年,华裔人口将从现在的400万增至600万,成为美国第三大少数族裔。同时,另据一份美国市场购买力调查报告显示,亚裔已成为全美最富裕的族群,拥有4340亿美元的购买力,其中,华裔是最大、最重要的消费群体。但是,相比之下,华裔的政治参与度却很低,在美国国会历史上,担任过众议员和参议院的华裔寥寥无几。这其中固然有很多原因,但与华人社区不能被划分为同一选区导致华人选民选票七零八散有很大关系。
蒙特利公园市市议员黄维刚表示:“到2月25日为止,蒙特利公园市接到的通讯投票的选票,才1000多张,比往常年份的投票数要少很多。”一方面,是因为邮资的问题,一些不够88分邮票的选票被退了回去;另外一方面,许多人因跨区投票,无法正常使用常规选票要改用临时选票觉得麻烦而没有出来投票,这无形中会丧失很多支持率。
内容
美国当地时间2011年3月7日下午,一份“2011年伊利诺伊州选举权法案”由伊利诺伊州州长帕特·奎恩正式签署,根据这一法案,以后在划分少数族裔或讲少数族裔语言者集中的选区时,将会根据具体情况划分为三种形式的选区,即跨界选区、联合选区和影响力选区,改变以前将少数族裔社区划分得四分五裂的状态,以更好地保护选民人数尚未达到多数的少数族裔,把选区选民的投票权和选择代表自己社区利益的候选人的权利集中起来。
意义
华人想要在美国等国家参政本来就不容易,如果再没有凝聚力的选区支持,将会是难上加难。《新世纪美国华人新面貌》报告显示,虽然华裔的平均年收入略高于全国平均值,但在教育水平同等的情况下,华裔的收入还是比白人少5000美元到1.5万美元左右。以此看来,华人参政不仅是提升华人在美国的地位、保障整个华裔群体在美国的利益的需要,更是为华裔后代步入美国政界打下基础做准备。
为推动华埠选区重划做出贡献的“华埠团结联盟”主席陈增华说:“这一法案的签署,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要联合起来再作努力,力争在6月份选区重划中使华人集中的中国城成为同一选区。”
奎恩州长在签字仪式上的讲话中也提到,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语言,不论对伊州来说,还是对全美来说,都极为重要,生活在特殊地区的公民应该得到选举他们所选择的领导人的公平机会。
基本含义
- 指的是美国历史上的一系列针对华人社区的排华法案。
详细解释
- 中国城法案是指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国会通过的一系列法案,旨在限制和排斥华人移民,以及限制华人在美国经商和定居。这些法案主要针对华人社区,特别是中国城,通过各种手段剥夺华人的权益和自由。这些法案对华人社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导致了华人社区的衰落和华人移民数量的锐减。
使用场景
- 中国城法案一词常用于描述美国历史上对华人的歧视和排斥政策。同时也可以用于讨论其他国家或地区对特定族群的歧视和限制政策。
故事起源
- 中国城法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美国西部的金山。当时,大量华人移民涌入美国,主要是为了参与当地的金矿开采工作。然而,由于对华人的恐惧和歧视,美国政府开始制定各种限制和排斥华人的法案,从而形成了中国城法案。
成语结构
- 中国城法案是一个由名词组成的成语。其中,“中国城”表示华人社区,“法案”表示法律法规。
例句
- 1. 美国历史上的中国城法案对华人社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2. 这个国家的种族歧视政策就像是现代版的中国城法案。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记忆中国城法案:1. 将“中国城”和“法案”两个词分开记忆,然后联想到美国历史上对华人社区的限制和排斥政策。2. 可以将“中国城法案”与其他类似的词语或事件进行对比,以帮助记忆和理解。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城法案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美国历史上对华人的歧视和排斥政策,以及华人社区的发展和变迁。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中国城法案是美国历史上对华人的一系列限制和排斥法律。2. 中学生:我们在历史课上学习了中国城法案,了解了美国对华人社区的歧视政策。3. 大学生:中国城法案对华人社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反映了美国历史上的种族歧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