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克减在词典中的解释
jiǎn

克减

拼音kè jiǎn

注音ㄎㄜˋ ㄐㄧㄢˇ

繁体

基本解释

  • ◎ 克减 kèjiǎn
    [cut down] 克扣,减少
    克减工钱

详细解释

  • (1).剪除灭绝。《左传·文公十七年》:“十一月,克减 侯宣多 ,而随 蔡侯 以朝事于执事。” 王引之 《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上》:“上文云‘敝邑以 侯宣多 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 蔡侯 偕’,若难犹未尽,亦不能朝于 晋 矣。减,谓灭絶也。”
    (2).克扣减少。 茅盾 《子夜》二:“ 干丞 ,怎么工人就知道我们打算克减工钱?”
    克扣;扣减。《元典章新集·刑部·刑狱》:“狱官如能用心,使狱卒常常除扫洁净……拘鈐囚粮不致剋减,病则亲临看治。”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二》:“近来物值则工匠浸没於外,供亿则厨役剋减於内,狼子野心,且有誶语。”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教养·恤孤贫》:“每致剋减正额,毙於飢寒。”

基本含义

  • 指能够克服困难、减少损失或削弱对手实力的行为或手段。

详细解释

  • 克减是由“克”和“减”两个字组成的成语,表示通过努力、智慧或策略来战胜困难、减少损失,或削弱对手的实力。这个成语强调了积极主动的行动,通过克服困难或减少损失来取得成功。

使用场景

  • 克减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形容个人、团队或组织在面对困难、挑战或竞争时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它也可以用于描述战争、竞赛或商业竞争中的策略和行动。这个成语常常用于鼓励人们面对困难时要坚持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故事起源

  • 《汉书·董仲舒传》中有一则故事,说的是汉代董仲舒在给汉武帝上书时,用了“克减”这个词语。董仲舒在上书中说:“臣闻克减之道,非攻战之兵,无敌国之器,非以力取之,而以智取之也。”这个故事使得“克减”成为了一个常用的成语。

成语结构

  • 克减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由动词“克”和动词“减”组成。其中,“克”表示战胜、克服,而“减”表示减少、削弱。

例句

  • 1. 在面对困难时,我们要勇敢地克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2. 这个团队通过不断学习和改进,成功地克减了之前的错误。3.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我们必须要善于克减对手的实力,才能取得领先地位。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克减”这个成语与面对困难时的积极应对行为联系起来来记忆。想象自己在面对困难时,通过克服困难和减少损失来取得成功的场景,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克减相关的成语,如“克己奉公”、“克敌制胜”等,以丰富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努力学习,克减我的错误,争取考试取得好成绩。2. 初中生:面对考试的挑战,我要通过克减我的弱点,提高我的学习能力。3. 高中生: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我要不断克减自己的局限,追求更高的目标。

拆字解意

克减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