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脣鼓舌
拼音yáo chún gǔ shé
注音
繁体摇脣
基本解释
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亦泛指多言,卖弄口才。《庄子·盗跖》:“摇脣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魏书·萧衍传》:“曲体胁肩,摇脣鼓舌,候当朝之顾指,邀在位之餘论。”亦作“ 摇唇鼓舌 ”。 宋 洪迈 《夷坚甲志·高俊入冥》:“又一女反缚,以钳钳其舌。吏曰:‘生前好摇唇鼓舌者。’”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梁生》:“ 梁兄 眼大如豆,乃亦摇唇鼓舌,吹毛求疵,那足为月旦评!” 郭沫若 《虎符》第三幕:“那些人除掉摇唇鼓舌之外,实在也没有多么大的本领。”亦省作“ 摇脣 ”、“ 摇鼓 ”、“ 摇唇 ”。《北史·尉瑾传》:“好学 吴 人摇脣振足,为人所哂。”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五:“凡封章建议,务更张、喜激昂辈摇鼓捭闔,公悉屏之。” 章炳麟 《文学总略》:“ 战国 从横之士,抵掌摇唇,亦多积句,是则耦丽之体,适可称职。”
基本含义
- 形容人说话善于夸大其词或夸夸其谈,以吹捧自己或别人。
详细解释
- 摇脣鼓舌是由“摇”,“脣”,“鼓”和“舌”四个字组成的,每个字都有具体的意义。摇脣鼓舌的意思是形容人说话夸大其词,夸夸其谈,善于吹捧自己或别人。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喜欢说大话,夸夸其谈的人。
使用场景
- 摇脣鼓舌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善于夸大其词或夸夸其谈的人。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自吹自擂,夸夸其谈的人,或者用来批评那些虚假夸张的言辞。
故事起源
- 据说,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个故事。故事中有一个人非常喜欢吹牛,总是夸大其词,说自己有多么了不起。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老人,老人问他:“你为什么总是说大话?”那个人回答说:“因为我觉得夸夸其谈可以让我变得更重要。”老人听后,摇了摇头,说道:“你这样做只会让人觉得你是个摇脣鼓舌的人。”从此以后,人们用“摇脣鼓舌”来形容那些夸夸其谈的人。
成语结构
- 摇脣鼓舌是一个四字成语,由四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他总是摇脣鼓舌地夸大自己的能力,但实际上并没有做出什么成绩。2. 这个政客善于摇脣鼓舌,他的演讲总是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想象一个人摇着嘴唇,敲着鼓,舌头不停地动,夸夸其谈的场景来记忆这个成语。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夸夸其谈相关的成语,如“夸夸其谈”、“吹牛皮”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总是摇脣鼓舌地说自己有很多玩具,但我们都知道那是假的。2. 初中生:这个学生在班上摇脣鼓舌地说自己考了满分,但我们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3. 高中生:这个政客善于摇脣鼓舌,他的演讲总是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但实际上并没有做出什么实质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