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民
拼音yàn mín
注音ㄧㄢˋ ㄇㄧㄣˊ
繁体
基本解释
流浪无定居的民户。 明 夏完淳 《大哀赋》:“将相尽 更始 之羊胃,衣冠多南渡之雁民。”参见“ 雁户 ”。
基本含义
- 指迁徙的候鸟,也比喻流离失所的人群。
详细解释
- 成语“雁民”由“雁”和“民”两个字组成。“雁”指的是候鸟雁,而“民”指的是人民。成语的含义是指候鸟迁徙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群体,也可以比喻被战乱、灾难等迫使流离失所的人群。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战乱、灾难等情况下的流离失所的人群。也可用于描述无家可归的人或被迫背井离乡的人。
故事起源
- 成语“雁民”最早出现在《汉书·卷九十六·匈奴传上》中。当时,北方的匈奴入侵中原,大量百姓被迫背井离乡,成为流离失所的“雁民”。这个词语后来逐渐传开,成为描述战乱、灾难中的人群的常用成语。
成语结构
- 名词+名词
例句
- 1. 在战乱中,许多人成为了“雁民”,无家可归。2. 这场灾难造成了大量的“雁民”,他们急需人道救助。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雁”和“民”两个字进行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群候鸟雁在迁徙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就是“雁民”。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关于战乱、灾难中的人群的词语,比如“难民”、“流亡”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战争使很多人变成了“雁民”,他们失去了家园。2. 中学生:这个地区的战乱导致了大量的“雁民”,他们需要国际援助。3. 大学生及成年人:战争的残酷使得许多人成为了“雁民”,他们失去了一切,需要社会的关怀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