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撒和在词典中的解释

撒和

拼音sā hé

注音ㄙㄚ ㄏㄜˊ

繁体

基本解释

  • 亦作“ 撒货 ”。亦作“ 撒活 ”。1.蒙古语。即撒花。多引申指以饮食款客或喂饲驴马。 元 杨瑀 《山居新语》:“都城豪民,每遇假日,必有酒食,招致省宪僚吏翘杰出羣者款之,名曰撒和。凡人有远行者,至巳、午时,以草料饲驴马,谓之撒和,欲其致远不乏也。”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安排下饭,撒和了马,等哥哥回家。”《西游记》第七八回:“我们且进驛里去,一则问他地方,二则撒和马匹,三则天晚投宿。”《西游记》第七三回:“一则进去看看景致,二来也当撒货头口。”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邮政·喂养》:“盛夏拌以水麩,撒和之。”《醒世姻缘传》第三八回:“到了 龙山 ,大家住下吃饭,撒活头口。”
    (2).指休息或调停。 明 汤显祖 《牡丹亭·欢挠》:“便开呵须撒和,隔纱窗怎守的到参儿趖!”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圆驾》:“便阎罗 包老 难弹破,除取旨前来撒和。”参见“ 撒花 ”。

基本含义

  • 指言语或行为不合时宜,没有分寸,不得体。

详细解释

  • 撒和是一个描述言行失当的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言谈举止不合适、不得体的人。这种人常常缺乏分寸和判断力,不懂得在不同的场合表现得得体恰当,容易引起他人的不满或嘲笑。

使用场景

  • 撒和这个成语可以用在各种场合,例如形容一个人在正式场合开玩笑、说不恰当的笑话或者做出不得体的举动。也可以用来批评那些不懂得分寸的人,提醒他们注意自己的言行。

故事起源

  • 关于撒和的具体故事起源尚无明确的记载。这个成语的意思来源于汉代文学家刘向的《说苑》一书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宴会上说了一些不得体的话,导致宴会气氛尴尬。由此衍生出了撒和这个成语。

成语结构

  • 撒和是一个动词短语,由“撒”和“和”两个字组成。

例句

  • 1. 他在丧礼上开起了玩笑,真是撒和到家了。2. 我们在正式会议上讨论严肃的问题,你别再撒和了。3. 在这样庄重的场合,你不应该撒和,要懂得分寸。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撒和这个成语与“不得体”、“缺乏分寸”等词语联系起来,形成联想记忆。也可以通过编写一些有趣的场景或故事,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延伸学习

  • 除了撒和这个成语,还有许多与言行失当相关的成语,例如“失言”、“失态”等。可以进一步学习这些成语,扩大词汇量和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在课堂上一直讲笑话,老师说他撒和。2. 初中生:我们参加学校的开放日活动时,有同学撒和说了一些不得体的话,弄得大家都很尴尬。3. 高中生:在学校的毕业典礼上,有同学撒和打破了庄重的气氛,让大家都感到很不舒服。

拆字解意

撒和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