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枉
拼音cuò wǎng
注音ㄘㄨㄛˋ ㄨㄤˇ
繁体
基本解释
摈斥邪恶。错,通“ 措 ”。语本《论语·为政》:“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唐 皇甫澈 《赋四相诗·李岘》:“进贤黜不肖,错枉举诸直。”《辽史·列女传·耶律氏常哥》:“错枉则人不敢诈,显忠则人不敢欺。”
基本含义
- 冤枉,冤屈。
详细解释
- 指冤屈,受到冤枉待遇。
使用场景
- 常用于表达被冤枉或受到冤屈的情况。
故事起源
- 《史记·魏公子列传》中记载了一个故事。魏昭王时,魏国有个叫韩子的人,他因为嫉妒魏国的宰相魏斯,便诬陷他私通敌国,想要陷害他。魏昭王听信了韩子的谗言,将魏斯关入监狱,准备处死他。后来,魏斯的妻子前去请求魏昭王,希望能够证明丈夫的清白。她在王面前泼了一盆水,说:“如果我是魏斯的妻子,泼水不湿衣服。”这句话表达了她对丈夫的坚定信任和清白无辜。魏昭王被她的行为所感动,决定重新审查此案。最终,魏斯得以平反,韩子则受到了冤枉的待遇。这个故事成为了“错枉”这个成语的起源。
成语结构
- 动宾结构。
例句
- 1. 他被人诬陷,冤枉得无法自辩。2. 这个案件中的冤枉之人最终得到了平反。3. 我们不能任由好人受到冤枉。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错枉”这个成语与故事中的情节联系起来,想象魏斯被冤枉的场景,加深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冤枉、冤屈相关的成语,如“冤家对头”、“冤有头,债有主”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冤枉我了,我没有偷小明的铅笔。2. 初中生:他被老师误会了,真是太冤枉了。3. 高中生:他因为被冤枉而离开了学校,这真是一起让人心痛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