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楸子在词典中的解释
qiū

楸子

拼音qiū zǐ

注音ㄑㄧㄡ ㄗㄧˇ

繁体

基本解释

  • 果名。味酸的林檎。 宋 惠洪 《过孜莫翁》诗:“幽径野花开旧菊,石牀楸子下高杉。”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二·林檎》:“林檎即柰之小而圆者。其味酢者,即楸子也。”

基本含义

  • 指某人的言辞或行动得当得体,没有过失。

详细解释

  • 楸子原指一种树木,后来用来形容人的言行得体,没有过失。楸子成语表示某人的言辞或行动非常得当,符合道德规范,没有任何过失。

使用场景

  • 楸子常用于褒义,用来赞美一个人的言行得体,合乎道德。可以用在表扬他人的文章、演讲或行为等方面。

故事起源

  • 楸子一词最早见于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楸树》故事中。故事讲述了一个叫楸树的人,他的言行举止都非常得体,受到了大家的赞扬。后来,人们就用“楸子”来形容一个人的言行得当,没有过失。

成语结构

  • 主语+动词+形容词

例句

  • 1. 他的言谈举止就像楸子一样,非常得体。2. 她每次演讲都能够用恰当的言辞感染观众,真是一个楸子。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楸子”与“得体”联系起来,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的言行得体,就像一棵楸树一样挺拔有力。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楸子”类似的成语,如“楷模”、“完人”等,可以扩展对这类成语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每天都像楸子一样,言行得体,我们都很喜欢她。2. 初中生:他写的作文就像楸子一样,很有道理,没有任何错误。3. 高中生:这位演讲者的言辞举止就像楸子一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拆字解意

楸子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