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门抄
拼音gōng mén chāo
注音ㄍㄨㄙ ㄇㄣˊ ㄔㄠ
繁体
基本解释
清 代宫廷的官报。由内阁发抄,内容包括宫廷动态、官员升除等。因由宫门口抄出,故名。又称邸抄。参见“ 邸报 ”。
基本含义
- 指官员或权贵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擅自侵占公共财物或收受贿赂。
详细解释
- 宫门指的是官府门户,抄指的是擅自侵占或收取。成语“宫门抄”比喻官员滥用职权,利用自己的地位侵占公共财物或接受贿赂。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批评贪污腐败、官员滥用职权等不良行为。可以用来形容某些官员或权贵利用职务之便,以不正当的方式获得私利的行为。
故事起源
- 相传,明代宰相杨廷和在任期间,他的亲信、官员和家属都可以在宫门上写上自己的名字,这样的话,他们就可以随意进出宫门,而其他人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查。因此,官员和权贵们就利用这个特权,擅自侵占公共财物或收受贿赂。后来,这种行为就被人们称为“宫门抄”。
成语结构
- 宫门抄是一个动宾短语,宫门为动作的地点,抄为动作的行为。
例句
- 1. 这位官员利用职务之便,经常进行宫门抄,所以贪污腐败问题非常严重。2. 他被指控进行宫门抄,最终被判处了重刑。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宫门抄”与滥用职权、非法侵占公共财物等行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形象的场景,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其他类似含义的成语,如“贪污腐败”、“权力滥用”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宫门抄这个成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班上有一个同学经常宫门抄,偷偷吃同学的零食。2. 初中生:我们应该反对官员进行宫门抄,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3. 高中生:在历史课上,老师讲到了明朝时期官员的宫门抄现象,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