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化败俗
拼音shāng huà bài sú
注音
繁体
详细解释
词语解释
- shāng huà bài sú ㄕㄤ ㄏㄨㄚˋ ㄅㄞˋ ㄙㄨˊ
伤化败俗(傷化敗俗)
败坏教化和风俗。《汉书·货殖传》:“又况掘冢搏掩,犯姦成富, 曲叔 、 稽发 、 雍乐成 之徒,犹復齿列,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三国志·吴志·孙休传》:“夫所尚不惇,则伤化败俗。”《周书·苏绰传》:“若有深姦巨猾,伤化败俗,悖乱人伦,不忠不孝,故为背道者,杀一利百,以清王化,重刑可也。”亦作“ 伤教败俗 ”。 明 马中锡 《辠言》:“今诸小道家浅陋无理,葬得善地,虽杀人巨盗,亦可获福;课得美占,虽弑父与君,亦无大害。伤教败俗,莫过於此。”
基本含义
- 指某种行为或言论对社会风气、道德观念等产生不良影响,破坏社会风尚。
详细解释
- 伤:损害;化:变坏;败:衰败;俗:社会风尚。伤化败俗指的是某种行为或言论对社会风气、道德观念等产生不良影响,破坏社会风尚。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批评那些有害于社会风气的行为或言论,警示人们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风尚。
故事起源
- 成语“伤化败俗”源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句话强调了人们在言行举止上应该遵守社会规范,不要做出伤害社会风气的行为。
成语结构
- 主谓宾结构,形容词作谓语,含有四个汉字。
例句
- 1. 他的言论举止常常伤化败俗,引起了公众的批评。2. 作为公众人物,他应该注意自己的形象,不要做出伤化败俗的行为。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成语的四个字分别与损伤、变坏、衰败、社会风尚等概念联系起来,形成联想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成语,如“贻笑大方”、“败坏风气”等,以加深对社会风尚和道德观念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的行为不文明,伤化败俗,应该受到批评。2. 初中生:在校园里,我们要注意言行举止,不要做出伤化败俗的事情。3. 高中生:作为学生干部,我们要起到带头作用,不做伤化败俗的榜样。4. 大学生:在大学校园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做任何伤化败俗的行为。5. 成年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不做出伤化败俗的行为,为社会风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