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翰林在词典中的解释
hànlín

翰林

拼音hàn lín

注音ㄏㄢˋ ㄌㄧㄣˊ

繁体

基本解释

  • [释义]
    (名)唐以后皇帝的文学侍从官,明清两代从进士中选拔。
    [构成]
    偏正式:翰(林

详细解释

  • ◎ 翰林 hànlín
    [member of the Imperial Academy] 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唐朝以后始设,明、清改从进士中选拔
    翰林天台陶先生。——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谓文翰荟萃之所,犹词坛文苑。《晋书·陆云传》:“辞迈翰林,言敷其藻。”
    (2).指文士。 唐 杜甫 《宴胡侍御书堂》诗:“翰林名有素,墨客兴无违。”
    (3).鸟栖之林。 晋 潘岳 《悼亡诗》之一:“如彼翰林鸟,双飞一朝隻。” 唐 柳宗元 《奉酬杨侍郎》诗:“翰林寂寞谁为主?鸣凤应须早上天。”
    (4).官名。指翰林学士。参见“ 翰林学士 ”。
    (5).官名。指 唐 宋 翰林院官员。
    (6).官名。指 清 代翰林院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等。
    (7).指翰林院。 唐 韩愈 《董公行状》:“﹝ 公 ﹞拜祕书省校书郎,入翰林为学士。”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近年馆课,悉用朱阑大卷。先公入翰林时,尚是白摺也。”

基本含义

  • 指官员、文人的集合,也代表学问渊博、才华出众的人群。

详细解释

  • 翰林是古代中国的官职,指的是皇帝身边负责文书、书法、文学等事务的官员。后来,翰林逐渐演变为指代学问渊博、才华出众的人群。使用翰林这个成语,可以形容某人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也可以指某个集体或团体中的精英。

使用场景

  • 翰林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形容某个人的学问、才华出众,比如:“他是我们学校的翰林,数学、文学他都很擅长。”也可以用于形容某个团体或集体中的精英,比如:“这个研究团队里的成员都是翰林,他们的研究水平非常高。”

故事起源

  • 翰林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官制中,是指皇帝身边负责文书、书法、文学等事务的官员。这些翰林官员因为工作内容和负责的权力而备受尊敬,被视为学问渊博、才华出众的人群。后来,翰林逐渐成为一个象征,用来形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人。

成语结构

  • 翰林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殊的结构。

例句

  • 1. 他的文学造诣很高,真是一个翰林。2. 这个公司的员工都是翰林,他们的专业素质非常高。3. 我们学校的老师都是翰林,教学水平很高。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翰林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翰林官员身穿华丽的官服,手持毛笔,正在书写优美的文字。这样的形象可以帮助记忆翰林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如果对中国古代的官制和文化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翰林官的具体职责和地位,了解更多关于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想成为一个翰林,将来能够写出优美的文章。2. 初中生:他是我们班的翰林,数学、英语他都非常厉害。3. 高中生:我希望能够考上名校,成为一名翰林,为国家做出贡献。4. 大学生:他在学术界有很高的声誉,被认为是一位翰林级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