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袭
拼音ráo xí
注音ㄖㄠˊ ㄒㄧˊ
繁体
基本解释
骚扰掩袭。《新唐书·韦皋传》:“九年,天子城 盐州 ,策虏且来橈袭,詔 皋 出师牵维之。”
基本含义
- 形容人的行动迅猛,快速而猛烈。
详细解释
- 桡,古代船桨的一种,形状弯曲,用来划动船只。袭,迅速袭击。桡袭比喻行动迅猛,快速而猛烈,形容攻击或进攻极为迅猛。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战争、竞争或其他激烈的行动,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行动或行为十分迅猛。
故事起源
- 据传说,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名将叫桡袭。他在战场上以快速、猛烈的攻击而闻名,敌人无法抵挡。因此,人们将他的名字用作成语,形容行动迅猛,快速而猛烈。
成语结构
- 桡袭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他的进攻如同桡袭,敌人毫无还手之力。2. 这支队伍的速度如同桡袭,眨眼间就冲到了敌人的阵地。3. 他的表演十分桡袭,观众们都被他的精彩动作所折服。
记忆技巧
- 将桡袭这个成语联想到桨划船的形象,桨划船的动作快速而猛烈,正好符合桡袭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更多与战争、竞争或迅猛行动相关的成语,如“疾风知劲草”、“如雷贯耳”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脚步如同桡袭一般,跑得非常快。2. 初中生:这支足球队的进攻就像桡袭一样,对手无法阻挡。3. 高中生:他的演讲如同桡袭,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