剌谬
拼音là miù
注音ㄌㄚˋ ㄇㄧㄨˋ
繁体
基本解释
亦作“ 剌繆 ”。违背;悖谬。 汉 司马迁 《报任安书》:“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僕私心剌谬乎?” 唐 柳宗元 《上大理崔大卿应制举不敏启》:“登场应对,剌繆经旨,不可以言乎学,固非特达之器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一》:“议论纷拏,各有剌谬。” 清 胡鸣玉 《订伪杂录·剌谬乖剌》:“剌音辣,从束,非从朿,僻也,戾也。《太史公书》‘私心剌谬’, 柳子厚 《上大理崔大卿啟》‘剌谬经旨’……俗读为‘次谬’‘乖次’者,不明‘剌’与‘刺’之别耳。”《两地书·许广平<致鲁迅七二>》:“因为我所学的是教育,而抑制好动的天性,是和教育原理根本剌谬的。”
基本含义
- 剌谬指言论荒谬无理、离奇怪异。
详细解释
- 剌谬形容言论或观点荒谬离奇,毫无道理或逻辑可言。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某人的言论或观点荒谬不堪,毫无根据。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可以用来批评他人的言论荒谬、毫无道理,或者用来形容一些离奇怪异的事情。
故事起源
- 《左传·襄公十三年》中有一则记载,宋国有个人名叫子犯,他的言论荒谬离奇,没有一点道理。后来,人们就用“剌谬”来形容言论荒谬无理、离奇怪异。
成语结构
- 剌谬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第一个字“剌”读作“lá”,第二个字“谬”读作“miù”。
例句
- 1. 他的观点太剌谬了,根本不值得听。2. 这个说法太剌谬了,完全不符合事实。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剌谬”联想成“蜡烛”,因为发音相似。想象一个蜡烛上面点燃了火焰,火焰摇曳不定,离奇怪异,就像剌谬的言论一样荒谬无理。
延伸学习
- 学习其他类似含义的成语,如“胡言乱语”、“无稽之谈”等,以扩大词汇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解释太剌谬了,我不相信。2. 初中生:我听了他的观点,觉得太剌谬了,完全不靠谱。3. 高中生:老师的理论太剌谬了,根本不符合实际。4. 大学生:这个学术论文的结论太剌谬了,没有任何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