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蒙魌在词典中的解释
méng

蒙魌

拼音méng qī

注音ㄇㄥˊ ㄑㄧ

繁体

基本解释

  • 蒙倛。《说郛》卷三五引 宋 陈郁 《话腴》:“ 尼父 如蒙魌, 阳虎 亦如蒙魌。”

基本含义

  • 形容人虚伪、狡猾,欺骗别人并蒙混过关。

详细解释

  • 蒙魌这个成语由两个词组成,蒙指欺骗、蒙蔽,魌指面目、真相。蒙魌的意思是指一个人通过欺骗、蒙混的手段来隐藏真相、掩盖自己的真实面目。

使用场景

  • 蒙魌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某种情境下不择手段地欺骗、蒙混他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用于描述政治、商业、社交等各个领域中的虚伪行为。

故事起源

  • 《战国策·魏策一》中有一则故事,讲述了魏国大臣申包胥的经历。申包胥被魏文侯任命为使者,前往燕国劝降。申包胥在燕国时,表现得非常虚伪,与燕国人结交,表面上对魏国劝降,实际上却暗地里破坏魏国的利益。后来,申包胥被魏文侯发现了真相,被处以酷刑。这个故事中的申包胥就是一个典型的蒙魌者。

成语结构

  • 蒙魌是一个动宾短语,由动词“蒙”和宾语“魌”组成。

例句

  • 1. 他在工作中蒙魌了很多同事,最后被揭穿了。2. 这个商人总是利用各种手段蒙魌顾客,以获取更多的利益。

记忆技巧

  • 可以将蒙魌的发音“mēng mò”与“蒙蔽”、“面目”相联想。蒙蔽别人的面目,就是蒙魌。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蒙魌相关的成语,如“蒙混过关”、“蒙人”等,以加深对蒙魌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为了不被老师发现,蒙魌了自己的作业。2. 初中生:他通过虚假的信息蒙魌了很多人,赚取了很多钱。3. 高中生:政客们常常利用舆论来蒙魌选民,获取选举的支持。

拆字解意

蒙魌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