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受贿1575次在词典中的解释
shòuhuì

受贿1575次

拼音shòu huì yī wǔ qī wǔ cì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 受贿1575次,这是河南一县委书记的收受贿赂的次数。

    受贿1575次?受贿1575次是怎么回事?受贿1575次才被发现?为何在1575次受贿后才被发现?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河南省封丘县原县委书记李荫奎,在担任封丘县县长和县委书记期间,先后1575次非法收受142人给予的人民币1276万元,创下了县委书记受贿次数之最。

    河南封丘县原县委书记李荫奎,在担任封丘县县长和县委书记期间,先后1575次非法收受142人给予的人民币1276万元、欧元8000元、美元8000元,创下了县委书记受贿次数之最。为免东窗事发,李荫奎一边上缴廉政账户资金,一边却把巨额赃款存在亲属名下。

    贿赂的关键不是数额大小,而是事件性质。受贿的本质是权钱交易,受贿少并不意味着对公共利益的损害就小。网友就“受贿1575次”一事网上展开讨论:

    独立小桥:官场上乌烟瘴气的风气,盘根错杂的关系,貌似严谨而实际纯属摆设的监督。现在的腐败已经不是高层个别,而是从上到下,只要涉及的官员、村、社区都牵扯在内。所谓的不贪的官只能电视上找了,而且往往越是捧的高、吹的响的,关系越复杂,贪的越厉害。

    叫喳喳:两头为难,都不容易,强弱分明,只差东风:不贪吧、过不了贪群这一关,只好受排挤靠边,待机反腐。贪了吧、过不了严查这一关,只有浑水好摸鱼。好运长久。

    茶香悠久:这跟如今制度的不完善是主因,根本没有善后,使一切都象处于失管一样,所以这就结果了。

    寒梅:为什么反腐起不到有效作用,因为没有从根本解决问题。1575次受贿受到了“双规”,那么1575次行贿为什么没有受到制裁?行贿者是罪恶的起源,我说的有道理吧,国家难道想不到?

    驴行在山水间:我们的执政机构基本没有管理体系和制约机制,一片混乱,怎么会不出现这些问题呢,尽管中央高层多次努力,但这些都是体制的问题,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就是无声的默许。

    世界多美好:贪官不断上涨的贪污数量与司法不断地放宽查处标准之间的矛盾,导致官儿们胆子越来越大。

    王者之风范:这样的官员太多了,中国式的反腐只能打击皮毛,希望能下大力气打击腐败,给老百姓以信心。

    在短短7年的时间里,受贿1575次,李荫奎受贿的频繁程度令人咋舌。虽然平均每次几千块钱的受贿金额并不多,但“先后1575次非法收受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县直局长共142人”的贿赂,恐怕已经涵盖了县里大部分干部。一个县里几乎所有的干部都争相给领导送礼,这样的官场生态令人担忧。

    官员们为什么要给主要领导送礼,其实内蒙古赤峰市原市长徐国元早就给出了答案。这位推崇“办事送钱、送钱办事”的徐市长,6年时间疯狂敛财3200余万元。他的那句“谁送了钱我记不住,谁没送钱我能记住”道出了某些地方官场的潜规则。在“不跑不送,降级使用;只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的情况下,对权力情有独钟的。

基本含义

  • 指某人受贿次数多,贪污腐败严重。

详细解释

  • 受贿1575次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用于形容某人受贿次数多,贪污腐败严重。该成语中的“受贿”指的是收受贿赂,而“1575次”则表示次数之多。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个非常贪婪、贪污腐败的人。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批评和讽刺那些腐败的官员、商人或其他具有权力的人。在社会公正和廉政意识日益提高的背景下,使用这个成语可以表达对贪污腐败行为的不满和谴责。

故事起源

  • 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故事起源与来源记录。

成语结构

  • 该成语由三个部分组成:受贿,1575,次。

例句

  • 1. 这个官员受贿1575次,可见他的贪婪程度之高。2. 这个商人受贿1575次,已经成为社会公众的公敌。

记忆技巧

  • 要记住这个成语,可以将“受贿1575次”与“贪婪”、“腐败”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可以想象一个非常贪婪的人,他受贿次数之多,贪污腐败之严重,达到了1575次的程度。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腐败问题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反腐败政策以及反腐败组织的工作。了解腐败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以及如何预防和打击腐败。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个坏人受贿1575次,应该受到严厉的惩罚!2. 初中生:我们要坚决反对贪污腐败,不让受贿1575次的人得逞!3. 高中生:这个官员受贿1575次,真是令人愤慨,我们要为廉洁社会努力奋斗!4. 大学生:了解反腐败工作的重要性,我们要加强法律意识,不让受贿1575次的事情再次发生!

拆字解意

受贿1575次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