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佾
拼音liù yì
注音ㄌㄧㄨˋ ㄧˋ
繁体
基本解释
(1). 周 诸侯所用乐舞之格局:六列,每列六人,共三十六人;或云,每列八人,六列共四十八人。《左传·隐公五年》:“公问羽数於 众仲 ,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公从之,於是初献六羽,始用六佾也。” 杜预 注:“六六三十六人。” 孔颖达 疏:“ 何休 説如此, 服虔 以用六为六八四十八人。”《公羊传·隐公五年》、《穀梁传·隐公五年》皆谓“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说与《左传》不同。后世遂以为公爵重臣的乐舞格局。 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是用锡君轩悬之乐,六佾之舞。”《北史·宇文护传》:“五年,詔赐 护 轩悬之乐,六佾之舞。”
(2). 夏 代天子之乐舞格局。《淮南子·齐俗训》:“ 夏后氏 其社用松、祀户,葬墙置翣,其乐夏籥九成、六佾六列、《六英》。”
基本含义
- 指古代礼仪中的六种舞蹈动作,也比喻事物的排列整齐、有秩序。
详细解释
- 六佾是指古代礼仪中的六种舞蹈动作,包括进退、左右、转身等动作,用于表示庄重、恭敬的礼仪仪式。在成语中,六佾比喻事物的排列整齐、有秩序,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行为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使用场景
- 六佾常常用于形容事物的有序排列,特别是在组织、管理等方面。例如,可以用来形容一家公司的组织结构井然有序、人员分工合理;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团队的协作默契、工作高效。
故事起源
- 六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礼仪仪式。古代的六佾舞是一种庄重、恭敬的舞蹈形式,用于表示对神灵或贵族的敬意。后来,六佾逐渐引申为有秩序、有规律的排列。
成语结构
- 六佾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定的结构。
例句
- 1. 这家公司的组织结构像六佾舞一样井然有序。2. 他的行为举止总是六佾有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六佾”与有序、整齐的形象联系起来,形成记忆联想。可以想象一个六佾舞的场景,舞蹈者们整齐排列、动作协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礼仪中的六佾舞蹈,以及其他与秩序、整齐相关的成语,如井井有条、井然有序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喜欢看六佾舞,舞蹈者们动作整齐、有序。2. 初中生: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求我们写的内容六佾有序,不能乱七八糟。3. 高中生:学校的图书馆书架上的书籍排列得六佾有序,方便查找。希望以上信息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