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衙
拼音fàng yá
注音ㄈㄤˋ ㄧㄚˊ
繁体
基本解释
属吏早晚参谒主司听候差遣谓之衙参。退衙谓之“放衙”。 宋 苏轼 《入峡》诗:“放衙鸣晚鼓,留客荐霜柑。”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 姚安公 与 福建 李公 根侯 ,寓皆相近,放衙后,同往视之。”
基本含义
- 指官员放下威严、虚心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
详细解释
- 放衙是指官员在衙门中放下威严,虚心倾听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它强调了官员应该以民众的需求和利益为重,而不是单纯追求自身的权力和地位。这个成语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德观念,即官员应该以公正、公平、负责任的态度对待人民。
使用场景
- 放衙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描述官员在处理政务时的态度和行为。它可以用来表达对官员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真正关心民生,倾听民众的声音。同时,它也可以用来批评那些只顾个人利益、不顾民众疾苦的官员。
故事起源
- 放衙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官员制度。在古代,官员常常通过衙门来处理政务和听取民众的诉求。而放衙这个成语则强调了官员应该在衙门中放下威严,真心实意地倾听民众的意见和建议。
成语结构
- 放衙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字成语,其中“放”是动词,表示放下、放松的意思,“衙”是名词,指古代官府。
例句
- 1. 作为一名好官员,他经常放衙,与民众保持紧密联系。2. 政府官员应该时刻记住放衙,倾听民众的心声。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官员在衙门前放下手中的权杖,虚心地倾听民众的意见和建议。
延伸学习
- 学习更多与官员和政府相关的成语,例如“一言九鼎”、“官官相护”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放衙,听取同学们的建议,让我们的学校变得更好。2. 初中生:政府官员应该放衙,听取市民的意见,解决社区的问题。3. 高中生:官员应该时刻保持放衙的态度,以公正的眼光对待各种问题,不袒护任何人。希望以上学习指南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