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瞽史在词典中的解释
shǐ

瞽史

拼音gǔ shǐ

注音ㄍㄨˇ ㄕㄧˇ

繁体

基本解释

  • (1).乐师与史官的并称。《周礼·秋官·大行人》:“九岁属瞽史,諭书名,听声音。”《国语·周语上》:“瞽史教诲,耆艾修之。” 韦昭 注:“瞽,乐太师;史,太史也。” 汉 贾谊 《新书·保傅》:“瞽史诵诗,工诵箴諫。” 清 戴名世 《盲者说》:“古之瞽史教诲,师箴,瞍赋,矇诵,若 晋 之 师旷 , 郑 之 师慧 是也。” 章炳麟 《官制索隐》:“於是乎置御史,既掌刺探,亦兼记録,且其人又必明习文字者也,故‘属瞽史,諭书名’。”
    (2).说书的瞎子。 唐 柳宗元 《<贞符>序》:“其言类淫巫瞽史,誑乱后代。”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九:“ 李青霞 , 眉州 人,襁褓失明……为渔所得。至十载为人佣磨。有瞽史倚琵琶説往事,携之去,雅善其艺。”

基本含义

  • 指盲人撰写的历史书籍,比喻不真实、不可靠的历史记载。

详细解释

  • 瞽史一词源于中国古代,瞽史指的是盲人撰写的历史书籍。由于盲人无法亲眼见证历史事件,其书籍通常基于他人的描述和口述,因此常常被认为是不真实、不可靠的历史记载。因此,“瞽史”成语用来形容虚构、歪曲或者不可信的历史记载。

使用场景

  • 常用于质疑某个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编造谎言或歪曲历史。

故事起源

  • 瞽史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刺客列传》中。相传,在古代,有一位盲人史官被任命为官方历史记录员,他根据他人的描述和口述撰写历史。然而,由于他无法亲眼见证历史事件,他的历史记载常常被怀疑和质疑,因此形成了“瞽史”这个成语。

成语结构

  • 瞽史是一个形容词+名词的固定搭配。其中,“瞽”是形容词,表示盲人;“史”是名词,表示历史。

例句

  • 1. 这本历史书的记载太不可信了,简直是瞽史。2. 他的说法完全是瞽史,根本不值得相信。

记忆技巧

  • 想要记住“瞽史”这个成语,可以将其与盲人撰写历史书籍的形象联系起来。可以想象一个盲人在黑暗中摸索着写字,但他无法看到真实的历史,因此他写出的历史记载是虚假的。通过这个形象,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记忆“瞽史”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历史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的史书撰写方式和历史记载的可信度。同时,也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杜撰”、“子虚乌有”等,来丰富你的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这个故事书的内容是瞽史,根本不是真实的历史。初中生:他的观点完全是瞽史,没有任何证据支持。高中生:这本历史书中的一些事件描述明显是瞽史,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

拆字解意

瞽史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