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研
拼音fén yán
注音ㄈㄣˊ ㄧㄢˊ
繁体
基本解释
亦作“ 焚砚 ”。自愧文不如人而欲自焚其砚,不复写作。《晋书·陆机传》:“ 机 天才秀逸,辞藻宏丽, 张华 尝谓之曰:‘人之为文,常恨才少,而子更患其多。’弟 云 尝与书曰:‘ 君苗 见兄文,輒欲烧其笔砚。’” 唐 陆龟蒙 皮日休 《开元寺楼看雨联句》:“接思强挥毫,窥词几焚研。” 明 张煌言 《陈文生<未焚草>序》:“凡经倡和,都令焚砚。”参见“ 烧砚 ”。
基本含义
- 烧毁书籍或学术研究
详细解释
- 焚研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焚”意为“烧毁”,“研”意为“研究”。整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将书籍或学术研究烧毁,意味着对知识的摧毁和破坏。
使用场景
- 焚研常用于形容破坏文化和知识的行为,也可以用来批评那些不重视学习和知识的人。在现代社会,焚研更多地被用来比喻破坏和否定一种观点或理论。
故事起源
- 焚研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秦朝。当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政策,大规模烧毁了文化书籍,并迫害了许多学者。这一事件被视为对知识和文化的巨大破坏,因此“焚研”成为了一个象征性的成语。
成语结构
- 焚研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其中“焚”是动词,意为“烧毁”,“研”是宾语,意为“研究”。
例句
- 1. 他对这个理论进行了焚研,最终证明了它的错误。2. 在历史上,有许多次焚研事件导致了文化的大损失。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焚研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本书被放在火中烧毁的场景,以帮助记忆成语的基本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的焚书事件,了解秦朝焚书坑儒的历史背景和影响。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小明不爱学习,经常把作业本焚研掉。2. 初中生:历史上的焚研事件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巨大的损失。3. 高中生:他对这个科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没有进行任何焚研的行为。4. 大学生:他们团队的研究成果被认为是对该领域研究的一次焚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