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姓
拼音mò zhōng yī shì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拼音:mò xìng
莫(Mò)姓源出有八:
1、出自高阳氏,是颛顼之后。据《三郡记》和《姓氏考略》所载,上古帝颛顼造“[莫阝]阳城”,其支庶子孙有定居[莫阝]阳城者,后人去邑为莫,以地名为姓([莫阝]阳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任丘县、平乡县,古钜鹿郡地)。
2、出自芈姓,以官名为姓。据《广韵》所载,春秋时,楚国有莫敖(官名)之职,其后世子孙以官职命氏,称莫姓。古诗人屈原的家族便世居此官职,故莫氏也有一部分是屈氏的分支改姓。而芈姓为祝融八姓之一,亦出自颛顼。
3、据《通志·氏族略》文,莫即幕省文,望出钜鹿、江陵,乃上古圣君虞舜之祖──幕的后代。也就是说,莫和幕同源,莫只是幕的省略书写文字。此说法可能是1和2说法的综合。
4、广西壮族的创世史诗《布洛陀》第十一章《分姓》记叙:远古之时,壮族人无名无姓,彼此相称十分不便。布洛陀请卜黄为众人分姓,卜黄为此而累病。部族里的人关心卜黄,纷纷送礼物给他,卜黄由此便生出安姓的办法来。凡送李子的,就安他姓李”;牵牛来探病的,就安他姓“莫”(壮语黄牛叫莫);送篮子的,就安他姓“蓝”……。从此,壮族人也就有“莫”等姓氏。广西忻城县有莫土司衙署,占地总面积38.9万平方米,其中建筑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被誉为“壮乡故宫”。莫姓土司官职世袭,统治该地区近五百年,电影《刘三姐》中的“莫老爷”就是这种世袭之土司。
5、唐五代后建立西夏王朝的党顼人,也有姓莫氏者。
6、北魏时蠕蠕族有莫姓。
7、西南少数民族布依族、侗族、瑶族也有以莫为姓者。如贵州独山人莫与俦、莫友芝、莫庭芝三父子,皆为布依族人,此莫氏建立的“影山文化学派”对西南地区影响深远(莫友芝一族之族源有争议,莫友芝等自称为江南汉人,然现代专家考证,莫友芝居地为传统莫姓布依族的居地,莫可能为了参加科举考试才自称为汉人。本人较支持莫友芝为汉人,因清代为少数民族政权,随汉姓并无多大优势,且西南少数民族不得参加科举只是清初雍正年间之事,而莫却是清末同治年间人,并无虚报必要。另,莫友芝为“西南巨儒”,精研经学,旁及金石文字书画,虚报有损其道德操守,今暂从专家之说)。专家认为西南少数民族是上古三苗族的后裔,也就是上古蚩尤部族的后裔,如此则西南少数民族原居中原,与中原各大姓氏实是同根。
8、出自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
① 南北朝时期,北魏少数民族邢莫氏、莫那娄氏改姓莫。
② 北方满族人那莫氏,其汉姓也有改单姓莫为姓的。
基本含义
- 形容意见不一致,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详细解释
- 莫衷一是这个成语由“莫”和“衷一是”两个词组成。莫是一个姓氏,衷一是指内心一致的意思。莫衷一是形容在意见、观点等方面无法达成一致,各自意见不同。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讨论、决策过程中,各方意见不一致,无法达成共识的情况。也可用于形容人们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不一,无法统一的情况。
故事起源
- 莫衷一是最早出现在《战国策·楚策一》中。据说,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名叫莫敖的人,他在楚国的国政中担任要职。一次,楚国国君问莫敖一个问题,希望他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莫敖却回答说:“臣莫衷一是。”意思是他无法给出一个统一的答案,因为他认为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释和看法。后来,人们就用“莫衷一是”来形容意见不一致的情况。
成语结构
- 莫衷一是是一个四字成语,由两个意义相对的词组成。
例句
- 1. 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大家意见莫衷一是。2. 这个决策的结果是莫衷一是的,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莫姓的“莫”字来记忆这个成语。莫字的发音和“无”字相似,而莫衷一是的意思也是指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意见不一致、无法达成共识相关的成语,如“众说纷纭”、“各执己见”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在班上选班长的时候,同学们的意见莫衷一是,最后老师决定通过投票来决定。2. 初中生:班级组织一次郊游活动,同学们对目的地的选择莫衷一是,最后通过讨论选出了一个大家都满意的地方。3. 高中生:学校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改革,学生们对改革方案的意见莫衷一是,学生会组织了一次座谈会来听取大家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