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民
拼音lóng mín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笼民 -解释
一、本为香港一部影片的片名,意为寄居在鸽子笼一样的狭窄住房里的贫民。新又借指为了安全纷纷安装防盗钢窗铁门,自囚其中的城市居民。
二、电影名《笼民》
基本资料
《笼民》又名: Lung Min / Cageman
导演: 张之亮
主演: 黄家驹 / 乔宏 / 廖启智
制片国家/地区: 香港
上映年度: 1992
语言: 粤语
注:1·《笼民》一举获得1993年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和最佳男配角奖
2· 此影片是香港乐坛传奇人物黄家驹的最后一部电影作品。
剧情简介
香港人口稠密,为数不少的老弱贫苦人聚居在人口密度极大的旧楼床位,各以铁丝网围住,密密麻麻地困在俗称“笼屋”之内。青年毛仔出狱后亦入住“笼屋”。公寓管理人员接到业主收回楼宇的律师信,众笼民无处安身乃央求议员援助。徐、周二议员为讨好小市民以扩大竞选势力,遂答应替他们争取利益。而徐议员原受聘于业主发展公司,因此以厚利怂勇毛仔骗得大多数笼民的签名以诱骗笼民自动搬出。当毛仔得知真相后,不愿成为出卖众人的罪人,决意偷回名单。但到了强行拆迁之日,消防员及警察破门进入笼屋,把自锁笼内的笼民拉走。在一片喧闹谩骂声中,笼屋终成规划环境下的历史陈迹。
影评
悲天悯人的香港制造
张之亮执导《笼民》,一举拿下1993年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和最佳男配角四项大奖,拿奖本身当然说明不了什么,但是相比同时提名的其他四部,《92黑玫瑰对黑玫瑰》,《阮玲玉》,《武状元苏乞儿》和《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这片子实在冷门到了一定境界。
些微小事的特色
香港电影从来都不缺乏小人物,但是青睐的,往往是发哥那种布衣侠士或者星爷那样的草根英雄,市井生活被当作主人公的背景,嘻笑调侃,插科打诨,远离政府更加远离政治。但《笼民》不同,这是一部真正把镜头对准了弱势群体和社会问题的电影,以纪录片的严谨和细致加上文艺片的暗示与象征记录大时代中的些微小事。它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主角,而是直接将舞台让给众生。
影片粗口太多
因为粗口太多,《笼民》被划分进三级片,加上缺乏商业元素,一直无法激起反响——凡尘俗世中的人们看看电影总希望看见一点传奇,梦想,伤怀或者快乐,谁愿意回头看自己的卑微无奈呢?听说张之亮的导演之路一直不顺,而片中四人都已西去,而今念起,无限唏嘘,但是不管怎么说,仰望星空和脚踏大地,当是两种永恒的情怀。
主演黄家驹
作为主演的黄家驹,演技不是很理想。 他完全不擅长模仿,但他天生是一个热爱表达的人。
即使在《BEYOND日记之莫欺少年穷》这部自传体影片中,黄家驹的表演依然不自然,连自己都演不好,他喜欢笑也常常恶搞,但是对音乐的态度是深沉的严肃,是永恒的信仰,是用来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的,而绝不是拿出来做秀。
也就是这个原因,一直很想看又很怕看黄家驹参演的电影。
而《笼民》,我只想说,这是一部配得起他的片子,正如张之亮说的“想找一个在逆境中成长,在混沌中找到自己理想,叛逆但是给人好感的年轻人,只有黄家驹”。
听说本来是要找周星驰的,但是周星驰辞演,最后还是定了黄家驹,真是冥冥中自有天意。
一个是《喜剧之王》里的年轻人,对着大海高呼“努力!奋斗!”,终于从一个跑龙套的配角走到了天皇巨星的位置。他从底层走出去,走成了传奇。
而家驹,他也走成了一代传奇,但是从未离开底层过,他的血脉扎根于大地,理想的翅膀海阔天空,才华横溢的根源是悲天悯人。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和《笼民》的内在气韵,是一脉相通的。
基本含义
- 指人们被困在某种特定的环境或状态中,无法自由自在地行动。
详细解释
- 成语“笼民”由两个字组成,第一个字“笼”意为“困住”、“限制”,第二个字“民”指的是“人”。整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人们被困在某种环境或状态中,无法自由行动的情况。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人们在某种限制或困境下的无奈和无法自主的状态。可以用于形容社会制度、法律、经济等方面对人们的束缚,也可以用于描述个人在某种环境或关系中的束缚。
故事起源
- 成语“笼民”最早出现在明代杨慎《齐东野语》一书中。书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有一次,齐宣王在东宫宴请文武百官,宴会上宴乐非常热闹,但是有一个官员却一直沉默寡言。齐宣王感到很奇怪,就问这位官员为什么不说话。这位官员回答说:“君王如同笼,臣子如同鸟。鸟被笼住了,怎么还能自由自在地飞翔呢?”从此,人们就用“笼民”来比喻被困在某种环境或状态中的人们。
成语结构
- 主语+动词+宾语
例句
- 1. 在这个封闭的社会中,人们都成了“笼民”,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2. 孩子们渴望自由,不愿意成为父母的“笼民”。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笼民”与被困在笼子里的鸟相联想,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同时,可以将“笼民”的发音与“龙民”相类比,使记忆更加深刻。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笼民”相关的成语,如“囚徒”、“束缚”等,以丰富对此类成语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每天都要上课,感觉像是被学校“笼民”了一样。2. 初中生:父母总是限制我的行动,我觉得自己成了“笼民”。3. 高中生:高考压力让我感觉自己被困在了一个“笼民”的状态中。4. 大学生:毕业后要面对就业压力,感觉自己即将成为社会的“笼民”。5. 成年人:工作的压力让我感到束缚,有时候觉得自己成了“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