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混
拼音méng hùn
注音ㄇㄥˊ ㄏㄨㄣˋ
繁体
基本解释
用欺骗手段使人相信虚假的事物。 清 林则徐 《晓谕速戒鸦片告示稿》:“惟不许以新枪假土朦混搪塞,倍干重咎。”《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虽是他外母代他连恳求带朦混的求出信来,他却不争气,误尽了事!” 鲁迅 《二心集·“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为什么倒称‘民族主义’来朦混读者,那是因为他们自己觉得有时好像 腊丁 民族, 条顿 民族了的缘故。”
基本含义
- 指模糊、含糊其辞,不明不白地说话或做事。
详细解释
- 朦混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人在言语或行为中故意模糊、含糊不清,不明不白地说话或做事。这种行为常常是出于敷衍、推诿或隐瞒真相的目的。
使用场景
- 朦混这个词语通常用于贬义,表示某人的言行不诚实、不明确或不负责任。它可以用来形容政府官员回避问题、企业领导敷衍员工、学生敷衍作业等情况。
故事起源
- 朦混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战国时期,楚国的大夫屈原因忠于国家,遭到了贵族的排挤和诬陷。他被迫离开楚国,流亡到了汨罗江畔。为了抒发自己的忧愤,他写下了《离骚》这首著名的诗篇。然而,人们对于他的诗篇并不理解,于是有人问他这首诗的意义。屈原不愿意直接回答,而是用含糊其辞的方式回答问题,使人们无法真正理解他的诗意。从此,人们用“朦混”来形容含糊其辞、不明不白的言行。
成语结构
- 朦混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固定的结构。
例句
- 1. 他在回答问题时总是朦混其词,让人无法理解他的意思。2. 这个政府官员只会朦混推诿,不敢直面问题。3. 她的回答一直朦混不清,让人怀疑她是否有所隐瞒。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在雾里行走,视线模糊,不清楚前方的道路,就像他的言行朦混一样。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继续学习其他与言行相关的成语,比如“含糊其辞”、“推诿扯皮”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问老师问题时,他总是朦混其词,不愿意给我明确的答案。2. 初中生:有些同学在作业上朦混,只是敷衍了事,没有认真完成。3. 高中生:政府官员在回答问题时经常朦混,不愿意直面民众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