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覩
拼音nì dǔ
注音ㄋㄧˋ ㄉㄨˇ
繁体
基本解释
亦作“ 逆睹 ”。预知;预见。 三国 蜀 诸葛亮 《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於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覩也。” 明 徐渭 《策》:“辟如舟人已逆睹安流之在前,县水激湍,祗寻丈耳;致死命於寻丈,则坐享其安流,人孰不竭力以为之哉!” 明 王琼 《双溪杂记》:“后来之变故无形,非愚臣之所能逆覩。” 吴中弼 《上海罢市救亡史》:“利害得失,尚难逆睹。”
基本含义
- 逆向观察,反过来看
详细解释
- 逆覩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观察事物时采取与常规相反的视角,从反面、逆向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逆覩强调通过反向思考,发现问题的本质和根源,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方法。
使用场景
- 逆覩常用于描述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考方式,也可以用于分析复杂的情况和观察事物的不同角度。逆覩在科学研究、创新思维、决策分析等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故事起源
- 逆覩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中,意为“观察事物的反面”。后来,《易经》中的“逆覩”逐渐演变为成语,用来形容观察事物时采取与常规相反的视角。
成语结构
- 逆覩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逆”和“覩”,其中,“逆”表示反向、相反,“覩”表示观察、看。
例句
- 1. 他总能逆覩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之道。2. 在解决难题时,我们需要逆覩,打破常规思维。3. 逆覩是创新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记忆成语“逆覩”。可以想象自己站在一个山坡上,正常的观察角度是向下看,而逆覩则是站在山坡的下方向上看,这样就能够反向观察事物。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逆覩相关的成语和词语,如“正视问题”、“反思”、“逆向思维”等,以丰富对逆覩思维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喜欢逆覩看书,发现故事的不同角度。2. 初中生:老师教我们用逆覩的思维来解决数学难题。3. 高中生:通过逆覩社会问题,我们可以找到改变的可能性。4. 大学生:研究生涯中,逆覩是我们科研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