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拥挤综合症
拼音chéng shì yōng jǐ zòng hé zhèng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城市拥挤综合症”,是指城市里一幢紧挨一幢的住宅楼,拥挤的市场、商店,人们天天都生活在你碰我撞之中,这一切无时无刻不在刺激都市人们的视觉神经,随之给心理甚至生理上带来影响。有人将其归结为“城市拥挤综合症”。
症状表现
看到人多的环境就心慌、烦躁。看到摩肩接踵的样子就感到累、烦。 因为,在拥挤状态中,人们相互接触、干扰,肌肉会异常紧张,极易引起精神疲劳,导致内脏功能失调,使人头昏眼花、食欲减退、肌肉发僵、关节不适、心率加快等。统计显示,都市人的高血压、心脏病、神经衰弱和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都高于乡村居民。
专家分析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讲,人的社交需要一个距离,生活需要一个私密空间。但是,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这种距离和空间被无情地压缩,甚至被剥夺了。走到哪里都是人和噪音;各种广告、信息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地铁里、商场中,拥挤的窘况使人丧失了相对安全的心理环境,压力接踵而来――这种感觉,可能每一个挤在门口急着等下车、在大街上打电话却找不到安静地方的人都能体会。
拥挤的城市,还打乱了我原本按部就班的节奏。想着几点到哪里,可是拥堵的车辆就是要拖后腿;想到商场买点什么,可人山人海的盛况让你完全没了兴致;想在街心花园看书,无奈周围噪音太大、行人太多。
人在分心的情况下,效率会大大降低;在环境刺激过度的情况下,状态会被打乱,很难完成预定的目标。他说,成年人的行为目的性很强,也因此最怕被环境过度影响,一旦目标被环境“挫败”,压力就会产生。几岁的小孩,人再多他也不会嫌烦,因为没有目标,一切都觉得新鲜。
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和顺畅的生活环境,烦躁与压力自然找上门来。再加上现代人本来工作、生活压力就大,愈发加重了面对拥挤环境时的心理反弹。这种“拥挤城市”的现象在中国比较突出。因为城市往往人口密度比较大、生活条件相对窘迫,很容易让人产生不适的感觉。在欧洲的很多城市,平时街上都没几个人,自然心情愉快。相关危害
环境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都认为,拥挤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已成为城市的一大公害,其中尤以精神紧张、噪音刺激、环境污染、灾害事故更为突出。有环境心理学和临床医学家做过统计,发现处于拥挤状态的都市人们,高血压、心脏病、神经衰弱和其他精神性疾病的发病率都高于生活在幽静环境中的乡村居民。
心理学家曾做过实验,请来几十位健康人,在检查了他们在安静状态下的心跳、血压和自我感觉后,请他们到人口密集、噪音很强的街头游逛一小时,回来后再进行检查,结果发现绝大部分人血压升高、有心律不齐现象,很多人自诉头昏、烦躁,甚至恶心想吐。同时在心理活动方面,噪音也会造成明显的干扰反应,如烦躁不安、注意力分散、思索困难、焦虑忧郁、易发怒等心理障碍,引起精神性疲劳。这种疲劳虽经过休息也得不到缓解,严重者可导致慢性衰竭。防治方法
基本含义
- 形容城市过度拥挤,交通堵塞,人流密集的现象。
详细解释
- 城市拥挤综合症是一个比喻性的成语,用来形容城市中人口过多、交通拥堵、生活压力大等问题。这个成语的主要意思是指城市中的人口密度过高,导致交通堵塞、人流拥挤、生活压力大等问题。
使用场景
- 城市拥挤综合症可以用于描述城市交通拥堵、人流密集的情况。它可以用于日常对话、新闻报道、社交媒体等场景中,用来形容城市中的拥挤问题。
故事起源
- 目前尚无该成语的明确故事起源。
成语结构
- 城市拥挤综合症是由“城市”、“拥挤”、“综合”和“症”四个词组成的。
例句
- 1. 这个城市的交通堵塞已经到了城市拥挤综合症的地步。2. 我们需要采取措施缓解城市拥挤综合症,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记忆这个成语。例如,想象一个城市中的道路拥挤不堪,人群密集,交通状况糟糕,这就是城市拥挤综合症的表现。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城市化进程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以及如何改善城市交通和人口管理等问题。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这个城市拥挤综合症太严重了,我上学经常堵在路上。2. 初中生:城市拥挤综合症导致了交通问题,我们应该鼓励大家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3. 高中生:城市拥挤综合症的形成与城市规划和人口控制有关,需要政府采取措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