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脖肉
拼音xuè bó ròu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血脖肉 -简介
血脖肉位于动物颈脖处,含有大量淋巴结、脂肪瘤和甲状腺等。淋巴结可过滤、杀灭、吞噬病原微生物和病毒等,但同时积存了很多的病菌和病毒,而且短时间加热也不易将其杀灭,所以食用后很容易感染疾病。
毒素
甲状腺的主要成分是甲状腺激素,其性质稳定,耐热,要加热到600℃以上时才会被破坏。人过量食用后,大量的甲状腺激素将扰乱人体正常的内分泌活动,人体正常的物质代谢也将受到干扰,严重者出现各种中毒症状,可致死亡。
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是碘,可以促进生长发育,沿海地区多半不会有 大脖子病,而内地因为缺少碘 ,所以会常常有患病者。甲状腺激素若幼年分泌过少,易患呆小症,阻碍身体各部分的发育。
特点
血脖肉是猪的脖子肉,因屠宰场宰猪时都是从猪脖子处开始放血,所以脖子处的肉就有淤血,看上去血淋淋的,称为“血脖肉”,平时我们都是不吃的,因肉里含有大量淋巴和各种腺体,吃了对人身体有危害,小则生病,大则丧命。屠宰场的工作人员解释说,“血脖肉”可以吃,但必须把肉里的淋巴和各种腺体清理干净。
可有许多不法商贩就公然出售未处理的“血脖肉”,价钱是2-4元左右,比我们平时吃的肉便宜多了。血脖肉随处可见,这些血脖肉肉色苍白,充满腥臭味,触摸肉皮有异味。
基本含义
- 形容人的脖子上有伤口,鲜血直流。
详细解释
- 形容人受伤流血,伤势严重。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受伤流血的情况,也可用于比喻某个人或团体在某一领域中遭受重大损失。
故事起源
- 《庄子·天下篇》中有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砍柴时不慎伤到了自己的脖子,鲜血直流。后来,这个故事就演变成了成语“血脖肉”。
成语结构
- 血脖肉属于四字成语。
例句
- 1. 他在比赛中摔倒了,脸上的伤口血脖肉。2. 这场战争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一次血脖肉的损失。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在脖子上流血不止,形象生动,易于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伤口、流血相关的成语,如“血流如注”、“血本无归”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不小心摔倒了,膝盖上的伤口血脖肉。2. 初中生:他被打得鼻青脸肿,脸上的伤口血脖肉。3. 高中生:这个国家在战争中损失惨重,可以说是一场血脖肉的战争。4. 大学生:他在事故中受伤,脖子上的伤口血脖肉,需要紧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