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奏疏在词典中的解释
zòushū

奏疏

拼音zòu shū

注音ㄗㄡˋ ㄕㄨ

繁体

基本解释

  • ◎ 奏疏 zòushū
    [memorial to the throne] 奏章,递交给皇室或皇帝的备忘录
    向皇帝呈交了一份长长的奏疏

详细解释

  • (1).奏章。《宋史·朱倬传》:“每上疏,輒夙兴露告,若上帝鉴临。奏疏凡数十。”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奏疏》:“按奏疏者,羣臣论諫之总名也。奏御之文,其名不一,故以奏疏括之也。” 清 龚自珍 《饮少宰王定九丈宅命赋诗》:“公之奏疏祕中禁,海内但见力力持朝纲。”
    (2).向帝王上书言事。 宋 欧阳修 《上范司谏书》:“当时之事,岂无急於沮 延龄 论 陆贄 两事也。谓宜朝拜官而夕奏疏也。”《宋史·虞策传》:“入为吏部尚书,奏疏 徽宗 ,请均节财用。”

基本含义

  • 奏疏是指官员向上级呈报的奏章或疏文。

详细解释

  • 奏疏源自古代官员上报的一种文书形式,是指向上级呈报的奏章或疏文。它通常是官员向上级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或请求。奏疏一词形象地描述了官员向上级递交文书的动作。

使用场景

  • 奏疏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官员或下属向上级呈报意见或请求的情况。它可以用来形容人们向上级提出建议、申请或反映问题的行为。

故事起源

  • 奏疏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官场,是古代官员向上级呈报的一种文书形式。官员在处理政务时,需要向上级报告工作情况、提出建议或请求支持。因此,奏疏成为了形容这种行为的成语。

成语结构

  • 奏疏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奏”是动词,意为向上级呈报;“疏”是名词,指文书。两个汉字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成语。

例句

  • 1. 他向上级递交了一份详细的奏疏,请求支持这个项目。2. 这位官员写了一份长篇的奏疏,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官员站在高楼上,手中拿着一份文书,向上级呈报的场景。将这个场景与奏疏这个词语联系起来,可以帮助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官场的文书制度,以及官员与上级之间的关系。此外,还可以学习其他与官场相关的成语,扩大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写了一封奏疏给校长,希望能增加操场上的游乐设施。2. 初中生:我们班代表写了一份奏疏,向校长反映课堂设备不足的问题。3. 高中生:学生会主席向校长递交了一份奏疏,提出了组织一场文化活动的建议。4. 大学生:我写了一份奏疏给学院领导,请求支持我们社团的活动计划。

拆字解意

奏疏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