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粗坌
拼音dāng cū bèn
注音ㄉㄤ ㄘㄨ ㄅㄣˋ
繁体
基本解释
做粗笨的工作。 元 刘君锡 《来生债》第一折:“我从今以后再不要你似这般当粗坌。”
基本含义
- 指人们在处理事情时,只看到表面现象,不注意内在的本质和深层次的意义。
详细解释
- 当粗坌源自《孟子·公孙丑上》:“夫子有言曰:‘当粗坌者,不可以言精坌也。’”意为不能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应该看到事物的本质和内在意义。这个成语告诫人们在处理问题时要注重思考和深入了解,不能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
使用场景
- 当粗坌可以用于各种场合,特别是在讨论问题的时候,用来提醒人们要注意思考问题的本质和深层次的意义。也可以用来批评那些只看到表面现象,不注重内在本质的人。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孟子。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孟子》一书中提到了“当粗坌”的概念。
成语结构
- 当粗坌是一个由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当”是副词,表示应该;“粗坌”是名词短语,表示只看到表面现象。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应该不只看到表面现象,而是要看到事物的本质和深层次的意义。
例句
- 1. 他对这个问题当粗坌了,只看到了表面现象,没有深入思考。2.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当粗坌,要注重问题的本质。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记忆这个成语:将“当”读作“当”,表示应该;将“粗坌”读作“粗糙的坑”,表示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没有深入思考。通过将“当”和“粗坌”联想在一起,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思考和深入了解相关的成语,如“见微知著”、“洞若观火”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想当粗坌,要认真思考问题的本质。2. 初中生:老师告诉我们要避免当粗坌,要善于发现问题的深层次意义。3. 高中生:在写作文时,我们要注意不要当粗坌,要深入思考问题的内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