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法言在词典中的解释
yán

法言

拼音fǎ yán

注音ㄈㄚˇ ㄧㄢˊ

繁体

基本解释

  • (1).合乎礼法的言论。《孝经·卿大夫》:“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唐 杨炯 《右将军魏哲神道碑》:“君升朝翊赞,道先王之法言;公府弼谐,对上天之休命。” 宋 王安石 《答韩求仁书》:“盖序《诗》者不知何人,然非达先王之法言者,不能为也。”
    (2).犹格言。《庄子·人间世》:“法言曰: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则几乎全。” 元 刘壎 《隐居通议·诗歌》:“ 杜少陵 诗,自与造化同流,孰可拟议?若君子高处廊庙,动成法言,恨终欠风韵。”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十:“法言云:侍坐则听言,有酒则观礼,何非学问之道。”
    (3).指释、道之经论。 南朝 宋 谢灵运 《昙隆法师诔》:“茹芝术而共饵,披法言而同卷者,再歷寒暑。”《云笈七籤》卷九六:“若不信法言,胡为栖山林。”

基本含义

  • 法言指的是法律的言辞、法律的规定或法律的意见。

详细解释

  • 法言是指法律中的言辞、规定或意见。它强调法律的权威和规范性,是法律的表达和体现。法言包含了法律的规则、原则和条文,是法律的基础和依据。

使用场景

  • 法言常用于描述法律的力量和效应,可以用来表达对法律的尊重和依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使用法言来强调法律的约束力和规范性,也可以用来指代法律的规定和条文。

故事起源

  • 法言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十年》中。故事中,鲁国的襄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法言,无贵贱,无富贫,无贤不肖,皆得其宜。”这句话意味着法律应该公正平等地适用于所有人,无论其地位、财富或品德如何。

成语结构

  • 法言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法”表示法律,而“言”表示言辞或意见。

例句

  • 1. 我们要遵守法言,不得违反法律。2. 法言如山,不可撼动。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法言”与“法律言辞”联系起来,通过与法律相关的词汇和概念一起学习,以加深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法律相关的成语和词语,了解更多关于法律和法律制度的知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要遵守法言,不乱扔垃圾。2. 初中生:法言如山,不可违背。3. 高中生:法言是社会的准则,我们必须遵守。

拆字解意

法言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