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公讨在词典中的解释
gōngtǎo

公讨

拼音gōng tǎo

注音ㄍㄨㄙ ㄊㄠˇ

繁体

基本解释

  • 公开揭露声讨。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小弟做了一篇留都防乱的揭帖,公讨其罪。”

基本含义

  • 指公正地评判是非曲直。

详细解释

  • 公讨是由“公”和“讨”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公指公正、公平,讨指讨论、评判。公讨的含义是以公正的态度进行讨论和评判,不偏袒任何一方,客观公正地判断是非曲直。

使用场景

  • 公讨通常用于形容公正、公正评判的行为或做法。可以用于各种场合,如法庭审判、公共舆论、学术研究等。

故事起源

  • 公讨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是齐国的开国君主,他非常重视公正和公平。有一次,太公听到有人对他的政治决策提出质疑,他并没有生气,而是主动邀请对方进行公正的讨论,以明辨是非。最终,通过这次公讨,太公证明了自己的正确决策,并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成语结构

  • 公讨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四字成语,结构简单明了。

例句

  • 1. 在这个案件中,法官要以公讨的态度,公正地判决。2. 这个学术论文经过公讨后,得到了同行的认可。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公讨这个成语与公正的形象联系起来。想象一个公正的法官在庭审中公正地讨论案件,这样可以帮助记忆和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公正、公平相关的成语,如公正无私、公平合理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在班上公讨了我的作文,给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2. 初中生:学校组织了一场辩论赛,我们要以公讨的态度,客观评判每个人的演讲。3. 高中生:在历史课上,我们通过公讨的方式讨论了一个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4. 大学生:在学术会议上,专家们进行了一场公讨,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评判。

拆字解意

公讨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