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刻识在词典中的解释
shí

刻识

拼音kè shí

注音ㄎㄜˋ ㄕㄧˊ

繁体

基本解释

  • 刻记,标志。《周礼·考工记·轮人》“必矩其阴阳” 汉 郑玄 注:“矩,谓刻识之也。”

基本含义

  • 指能够分辨是非对错,具备辨别能力和判断力。

详细解释

  • 刻指雕刻,识指认识。刻识比喻能够深刻地认识、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涵。

使用场景

  • 刻识常用于表达对人的赞赏,形容对某人的才智、悟性等方面的肯定。也可以用于自我表达,强调自己具备辨别能力和判断力。

故事起源

  • 刻识最早出现在《庄子·齐物论》中。庄子讲述了一个关于老聃和商鞅的故事。老聃在庄子的故事中被描述为一个具有刻识的人,能够凭借自己的洞察力认识事物的本质。

成语结构

  • 动宾结构

例句

  • 1. 他的刻识让他在工作中总能抓住关键问题。2. 这位教授的刻识深得学生们的敬佩。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刻识拆分为两个部分,刻和识,刻可联想为雕刻,识可联想为认识。通过联想记忆,帮助记忆该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智慧、洞察力相关的成语,如判若两人、洞若观火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喜欢阅读,因为通过阅读我可以增加自己的刻识。2. 初中生:老师的刻识让我们对学习更有信心。3. 高中生:他的刻识让他在考试中总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4. 大学生:大学生应该培养自己的刻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社会挑战。

拆字解意

刻识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