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猲
拼音kǒng hè
注音ㄎㄨㄙˇ ㄏㄜˋ
繁体
基本解释
亦作“ 恐愒 ”。亦作“ 恐喝 ”。亦作“ 恐曷 ”。恫吓威胁。《战国策·赵策二》:“是故横人日夜务以 秦 权恐猲诸侯,以求割地。”《史记·苏秦列传》作“恐愒”。《公羊传·僖公十四年》“盖 徐 莒 胁之” 汉 何休 注:“ 杞 ,王者之后,尤微,是见恐曷而亡。” 宋 苏轼 《魏武帝论》:“ 孙权 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 清 姚鼐 《议兵》:“况兵籍是名而恐猲取材,扰地方为害者有之矣。”
基本含义
- 害怕恐惧,胆怯畏缩。
详细解释
- 恐猲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人害怕恐惧、胆怯畏缩的状态。这个成语由两个字组成,恐意味着害怕,猲意味着胆怯。当人们面对困难、危险或陌生的环境时,心理上会产生恐惧感,导致行为上表现出胆怯和畏缩。
使用场景
- 恐猲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面对压力、挑战或危险时的心理状态。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未知事物感到害怕,或者在面对困难时不敢迎接挑战。例如,在考试前,一些学生可能因为紧张而恐猲不前,导致发挥不佳。
故事起源
- 恐猲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二年》的记载中。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猲的人,他因为害怕而畏缩不前。这个故事成为了后来形容人胆怯畏缩的成语。
成语结构
- 恐猲由两个汉字组成,恐和猲。
例句
- 1. 他面对困难时总是恐猲不前,缺乏勇气去克服困难。2. 她恐猲地站在人群边缘,不敢加入他们的对话。
记忆技巧
- 记忆恐猲这个成语可以通过将恐猲与恐惧和胆怯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因为害怕而胆怯地畏缩在一个角落里,这样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恐猲这个成语的使用和相关的文化背景,可以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如《左传》等。同时,还可以学习其他与恐惧、胆怯相关的成语,如惊弓之鸟、畏首畏尾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喜欢上台演讲,总是恐猲不前。2. 初中生:考试前的紧张让我恐猲不前,无法集中注意力。3. 高中生:面对未知的未来,有时候会感到恐猲和不安。4. 大学生:刚开始工作时,我对新环境感到恐猲,但慢慢适应了下来。5. 成年人:在面对困难决策时,有时候会因为恐猲而犹豫不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