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服
拼音xiào fú
注音ㄒㄧㄠˋ ㄈㄨˊ
繁体
基本解释
◎ 孝服 xiàofú
[mourning dress] 居丧期穿的白布或麻布丧服(中国)或黑衣(西方)
近义词
凶服、丧服
反义词
喜服
英文翻译
1.(孝衣) mourning (dress)
详细解释
(1).居丧时穿的白布或麻布丧服。 明 高明 《琵琶记·一门旌奖》:“[生]门閭旌表感吾皇。[旦、贴]孝服今朝换吉裳。”《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我 十三妹 今日理应在此看你两家礼成,只是我孝服在身,不便宴会。”《天雨花》第八回:“休説别样,单只麻布、白布, 襄阳城 内收买一空。唤了百十名成衣匠做孝服。”
(2).指为尊长服丧的时期。 明 高明 《琵琶记·风木余恨》:“同归故里守孝服,今日双亲来庐墓。”《红楼梦》第七六回:“虽是我们年轻,已经是二十来年的夫妻,也奔四十岁的人了,况且孝服未满:陪着老太太玩一夜是正理。” 清 李渔 《奈何天·虑婚》:“后来守制三年,不便婚娶;如今孝服已满,目下就要迎娶过门。”
基本含义
- 指因丧亲而穿戴朴素,行为谦恭的礼仪。
详细解释
- 孝服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敬意和哀悼的方式。在中国古代,丧亲之后,子女需要穿戴朴素,不梳洗头发,不化妆,不穿鲜艳的衣服,以示对逝者的哀悼之情。同时,孝服还包括行为谦恭,不参加娱乐活动,不外出游玩,以示对逝者的敬意。
使用场景
- 孝服主要出现在丧葬仪式和悼念活动中,用于形容子女对逝去亲人的敬意和哀悼之情。也可以用于形容个人在某种情况下表现出的谦恭和忍受。
故事起源
- 孝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在古代,尊敬父母、孝顺长辈被视为一种美德,而孝服作为一种表达敬意的方式,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语结构
- 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孝”和“服”。
例句
- 1. 他丧父后一直穿着孝服,表示对父亲的敬意。2. 在爷爷去世后,他整整一年都穿着孝服。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例如,将“孝”和“服”分别与“尊敬父母”和“穿戴朴素”联系起来,形成对成语含义的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和孝道文化,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爷爷去世后,我穿着孝服去上学,以示对他的哀悼。2. 初中生:在我外婆丧母后,她一直穿着孝服,表达对母亲的敬意。3. 高中生:他父亲去世后,他整整一年都穿着孝服,表示对父亲的怀念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