蛊蚘
拼音gǔ huí
注音ㄍㄨˇ ㄏㄨㄟˊ
繁体
基本解释
蛊虫和蛔虫。比喻心腹之患。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不致常以腹心茹蛊蚘,庭闥豢封豕。”
基本含义
- 指被蛊惑、迷惑的人。
详细解释
- 蛊蚘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由“蛊”和“蚘”两个字组成。其中,“蛊”指用巫术或药物迷惑、控制他人的行为,“蚘”指蛊虫。蛊蚘的基本含义是指被蛊惑、迷惑的人,形容被他人操纵或欺骗,失去了自主意识和判断能力。
使用场景
- 蛊蚘一词常用于形容那些被他人欺骗或操纵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蛊蚘来形容一些被不良信息、谣言或欺骗手段所迷惑的人。此外,蛊蚘也可以用来指代那些被某种力量所控制,失去自主性的人。
故事起源
- 蛊蚘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庄子·逍遥游》中。故事讲述了一个人被蛊虫所侵害,失去了正常的思维和行为能力。后来,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形容被他人操纵或欺骗的人。
成语结构
- 蛊蚘由两个字组成,结构简单明了。
例句
- 1. 他被那位老师的言谈所蛊蚘,完全丧失了自己的判断能力。2. 这个国家的民众被政府的宣传所蛊蚘,无法看清真相。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蛊蚘”与“被迷惑、操纵”的意思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可以想象一个人被蛊虫缠绕,失去了自己的判断能力,从而形成蛊蚘这个成语的形象。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了解蛊蚘在中国文化中的相关引申含义,并学习其他类似含义的成语,如“蛊惑人心”、“蛊惑众生”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的谣言把我蛊蚘了,我差点相信了他们的谎言。2. 初中生:在网络时代,我们要警惕被不良信息所蛊蚘,保持清醒的头脑。3. 高中生:一些政客利用舆论操纵民众情绪,让他们蛊蚘于自己的政治目的。4. 大学生:在职场中,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不被他人所蛊蚘,做出明智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