黜恶
拼音chù è
注音ㄔㄨˋ ㄜˋ
繁体
基本解释
贬斥邪恶。 唐 陆贽 《优恤畿内百姓并除十县令诏》:“彰善黜恶,期於必行,凡百君子,各宜自逸。”
基本含义
- 黜恶意指排除恶劣的事物或人物,清除邪恶。
详细解释
- 黜恶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黜意为排除、清除,恶意为邪恶、坏事。黜恶的含义是要排除邪恶、清除恶劣的事物或人物,追求正义和善良。
使用场景
- 黜恶常常用于道德教育、法律纪律等方面的讨论。可以用来鼓励人们摒弃邪恶、追求善良;也可以用来批评违法乱纪的行为,呼吁社会正义。
故事起源
- 黜恶一词最早出自《论语·卫灵公》。孔子对卫灵公说:“如有忠臣,不谏不矫,如有善道,不恶不黜。”这句话意味着如果有忠诚的臣子,就应该能够劝谏君主;如果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应该能够排除邪恶。
成语结构
- 主体结构为“黜恶”。
例句
- 1. 我们应该黜恶扬善,追求真正的正义。2.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教育学生黜恶向善。3. 社会需要黜恶扬善的力量,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记忆技巧
- 可以将“黜恶”拆分为“黜”和“恶”,然后联想“排除邪恶”,形象地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道德伦理、法律纪律相关的成语,如“扬善抑恶”、“明辨是非”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要黜恶扬善,做一个好孩子。2. 初中生:作为学生,我们应该黜恶向善,遵守校规校纪。3. 高中生:社会需要黜恶扬善的力量,共同建设美好家园。4. 大学生:大学生应该有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黜恶扬善。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们要坚守道德底线,黜恶扬善,为社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