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瞀
拼音máng mào
注音ㄇㄤˊ ㄇㄠˋ
繁体
基本解释
愚昧;不明事理。 清 叶燮 《原诗·外篇上》:“如 杜 此等句,本无可疵,今人惑於盲瞀之説,而以 杜 之所为无害者,反严以绳人,於是诗亡,而诗才亦且亡矣。”
基本含义
- 指人盲目或愚昧,不明事理。
详细解释
- 成语“盲瞀”由两个词组成,分别是“盲”和“瞀”。盲指眼睛看不见,瞀指看不清楚。合在一起,表示人没有明确的认识和了解,盲目行事,缺乏理智和判断力。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人对事物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判断,盲目行动或不明事理。
故事起源
- 成语“盲瞀”最早出现在《左传·昭公十四年》中。故事讲述了昭公问左师对于朝廷大事的意见,左师回答说:“瞀者不见,盲者不知。”意思是指不明事理的人看不见、不知道正确的道理。
成语结构
- 形容词+动词
例句
- 1. 他对这个问题完全盲瞀,没有任何正确的判断。2. 不要盲瞀地相信别人的话,要多加思考和分析。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盲瞀”中的“盲”和“瞀”与“盲目”和“看不清楚”的意思相对应,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与盲目行动相关的成语,如“盲从”、“盲目自信”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在考试中盲瞀地答题,导致错了很多题目。2. 初中生:一些人在网络上盲瞀地相信谣言,造成了不良的影响。3. 高中生:他在选大学专业时盲瞀地跟风,最后后悔了很多年。4. 大学生:我们应该不盲瞀地接受新知识,多做思考和独立判断。5. 成年人:在做决策时,不要盲瞀地听从他人的意见,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和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