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壁分离
拼音zhì bì fēn lí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拼音: zhì bì fèn lí
解释:指的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在外界溶液浓度高的条件下,细胞内的水分会向细胞外渗透,因为失水导致原生质层收缩,细胞膜收缩,而细胞壁的伸缩性要小于原生质层,所以质壁分离产生了~
这种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现象为质壁分离.
液泡泡液的渗透压可通过下式计算:
π=-g×c×R×T
g 为渗透系数
c 外界渗透浓度
R 气体常数,8.31 J/Mol·K
T 绝对温度
负值表示泡液向外渗出,π的绝对值越大,表示泡液往外渗出的趋势越强。
科学家通过对洋葱作质壁分离的实验,可以了解到两个事实,一是细胞泡液的浓度(洋葱细胞为0.55-0.8mol/L左右),二是细胞壁具有全渗透性,而细胞质、细胞膜和液泡膜组成的原生质膜是半渗透的。
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
在质壁分离不损坏细胞的前提下,细胞可通过去质壁分离回复原样,即让细胞脱离高渗环境,进入等渗或低渗环境,而且功能无损。
质壁分离 plasmolysis 把液泡发育良好的植物细胞浸在高渗溶液中时,原生质收缩而和细胞壁分离,此现象称为质壁分离。由于细胞膜与液胞膜的半透性,在高渗液中细胞液脱水而膨压下降,不久就呈现质壁分离的临界状态(此时膨压为0)。若进一步脱水,原生质体收缩同细胞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渗透压与外液相等时,便停止收缩。把此时所用的溶液称为质壁分离液。作为分离液,细胞膜对其溶质必须具有半透性,分子量较大的非电解质(如糖)或溶解度高的中性盐常被用作分离液。如用对细胞膜和细胞壁吸附力强的Ca2+作为分离液,则整个原生质体轮廓向内凹陷而引起凹形质壁分离。如果用吸附力弱的K 和Na 作为分离液,则向外凸出而出现凸形质壁分离,通常把细胞浸人分离液中就出现凹形分离,随着时间推移则凹形部位减弱,最后整个原生质体呈现凸形分离状态,至此所需的时间称为质壁分离时间。此外用K+ ,Na+ 、Li+,则细胞膜的透性增高,由于离子渗入细胞质的结果,细胞质膨胀而粘性减少,细胞壁与液胞被压迫,而原生质集中于细胞分离的一端,有如着冠状态,这种现象称为冠状质壁分离。利用质壁分离,可以测出水与溶质的透性(原生质测定法),此外如把质壁分离的细胞壁切断,可取出原生质体。
渗透压:因为半透膜两边液体的浓度不同而产生压强的不同。
基本含义
- 指物体或事物的内外质量或性质完全不同,无法相互融合或联系。
详细解释
- 质壁分离是由“质”、“壁”和“分离”三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质”指物体或事物的内在性质或质量,“壁”指物体或事物的外在形态或表面,而“分离”则表示两者之间完全隔离、无法相互融合或联系。因此,质壁分离形容物体或事物的内外质量或性质完全不同,缺乏联系或交流的状态。
使用场景
- 质壁分离常用于描述两个事物或概念之间的差异极大,无法相互理解或沟通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差异,或者用来描述两个不同领域的知识、技能等之间的隔阂。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批评某些体制或组织内部存在的隔阂和割裂现象。
故事起源
- 质壁分离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尚无确切记载,但它是由“质壁”和“分离”两个词组合而成的。在古代,人们对物体的分类和认识相对简单,认为物体的内在和外在是相互关联的。而质壁分离则形容的是两者之间完全隔离、无法相互融合的状态,强调了差异的极端性。
成语结构
- 质壁分离的成语结构为“质壁+分离”,其中的“质壁”表示内外质量或性质的差异,“分离”表示彼此隔离、无法相互融合。
例句
- 1. 他们之间的思想观念质壁分离,无法达成共识。2. 这两个领域的知识质壁分离,需要进行跨学科的整合。3. 这个组织内部存在着严重的质壁分离,导致效率低下。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质壁分离”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两堵墙壁之间有一道隔离的墙壁,将它们完全隔开,无法相互穿越或融合。这样的图像可以帮助你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质壁分离相关的成语或词语,如“水火不容”、“南辕北辙”等,以扩大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之间的友谊就像质壁分离一样,没有任何共同点。2. 初中生:在我们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着质壁分离,无法理解对方的想法。3. 高中生:这两个学科的知识质壁分离,需要我们进行综合学习和思考。4. 大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如果存在质壁分离,很难取得好的成果。5. 成年人:在工作场所,如果存在质壁分离,会导致沟通障碍和工作效率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