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秉牍在词典中的解释
bǐng

秉牍

拼音bǐng dú

注音ㄅㄧㄥˇ ㄉㄨˊ

繁体

基本解释

  • 手持简牍。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养气》:“秉牘以驱龄,洒翰以伐性。”

基本含义

  • 秉牍指拿着文书,掌握着权柄,代表主持审判、管理事务的官吏。

详细解释

  • 秉牍一词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秉指拿着,掌握着;牍指文书,代表权柄。秉牍可以理解为拿着文书的权柄,代表掌握权力的官吏。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一个人在管理事务、主持审判时的权威和决断力。

使用场景

  • 秉牍一词多用于形容官员在处理公务时的权威和决断力。也可用于形容其他领域中具有权威和决断力的人。

故事起源

  • 秉牍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段记载描述了秦始皇在位时,他的官员们通过掌握文书权柄来行使权力和管理事务。

成语结构

  • 秉牍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他秉牍公正,处理案件从不偏袒任何一方。2. 这位领导秉牍明断,果断决策,使公司迅速走出了困境。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秉牍”与“掌握权柄、拿着文书”等关键词联系起来,形象地理解为拿着权柄的官员。

延伸学习

  • 可以通过学习其他相关成语,如“秉公无私”、“秉烛夜游”等,来进一步丰富对于权威和决断力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秉牍公正地评选了班级的优秀学生。2. 初中生:校长秉牍明智地制定了新的校规,使学校更加有秩序。3. 高中生:法官在庭审中秉牍公正地判决了这起复杂的刑事案件。4. 大学生:领导在团队管理中秉牍明断,使团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拆字解意

秉牍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