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阴亲在词典中的解释
yīnqīn

阴亲

拼音yīn qīn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 阴亲 - 简介

    “阴亲”,又名“冥婚”、鬼婚,是中国的民间习俗。订婚后的男女双亡,或者订婚前就夭折的儿女,父母处于疼爱和思念的心情,要为他们完婚,就是冥婚。它分为死人与死人和死人和活人两种。

    另外,过去认为祖坟中有一座孤坟会影响后代的昌盛,不吉利,所以要替死者举办冥婚。从前冥婚多出现在富户,贫寒人家很少有冥婚。

    在民间,“阴亲”的初衷本来是为未婚死去的男女,举办的一个婚礼仪式,目的固然有迷信的成分,但更多是为了活着的人,即死者的家长,使他们能够成为“亲家”走动,得少许安慰。但在某些地方,“阴亲”即演变为赤裸裸的金钱交易。

    历史

    阴婚流传于周代。《周礼·地官》记载:“禁迁葬与嫁殇者。”但此风气始终没有杜绝,一直延续至民国初期,现在亦偶然出现。

    汉朝,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的儿子曹冲13岁夭折,曹操便下聘已死的甄氏小姐做为曹冲的妻子,把他们合葬在一起。

    敦煌出土的《大唐吉凶书仪》中有夭折男女之家长的冥婚书、答冥婚书、冥婚祭文等,说明了唐代当时社会的现象。

    宋时,阴婚最为盛行,几乎未婚先死者家人都要为其进行阴婚。南宋康叔闻《昨梦录》记载,“年当嫁娶未婚而死者,两家令媒互求之,谓之鬼媒人。通家状细贴,各以父母命祷而卜之。得卜,即制服冥衣,男带女裙帔等毕备,媒者就墓备酒果,祭以合婚”。即表明在当时,凡未婚男、女死亡,其父母必托“鬼媒人”说亲,然后进行占卦,卜中得到允婚后,就各替鬼魂做冥衣,举行合婚祭,将男、女并骨合葬。

    《元史·列女传》载:“子弟死而无妻者,或求亡女骨合葬之。”《明史·列女传》亦载:杨□死而其未婚妻殉;刘伯春卒,而其聘女亦如之,后皆迎柩合葬。清代,这种妇女殉葬冥合的习俗,随着贞节观的加强,仍很盛行。

    民国初年,阴婚风气仍然很盛,但名目不一。如广东翁源县有“讨鬼妻”之俗,河北定县有“结阴亲”之俗,浙江定海有“阴配”之俗,河北沧县有“娶干骨”之俗,广西隆安县有“鬼婚”之俗。民初的北京办死人与死人结婚的“喜事”谓之“搭骨尸”,男、女两亲家,谓之“骨尸亲”。其他如山西、安徽、江苏等地都有阴婚习俗,见诸于各朝文人笔记。

    仪式

    阴婚的仪式混杂了红、白两事的礼仪,依当事人的主张不同,形式出入很大。一般说来,阴婚要通过媒人介绍,双方过门户帖,命关和婚后取得龙凤帖。男方放定也是要进行的,男方给女方送去的“鹅笼”、“酒海”、龙凤喜饼以及肘子、喜果都是真的,惟有衣服、首饰是纸糊的冥器,最后在女方家门口或坟上焚化。而女方陪送的嫁妆一般都是纸活,送至男方后,只在“新郎”照片或牌位前陈列半天,有的只是抬着环绕男方院内一周,即由鼓乐前导,送至附近空地焚化。

    迎娶仪式是阴婚中必不可少的,也要搭棚宴请,门前亮轿。喜房里供奉“百份”全神。对面炕上设矮桌,供“新郎”照片或牌位,前设苹果、龙凤喜饼若干盘。并有大红花一朵,下缀缎带上书:“新郎”字样。女方“闺房”中供“新娘”照片或牌位,亦如前所供,并有大红花一朵,下缀缎带,上书:“新娘”字样。

    花轿到达女方后,由送亲太太将“新娘”照片或牌位取下,由娶亲太太接过来,放人宝轿。这时,“新娘”的父、母不免要大声嚎哭,而且要追出屋外。完全不是办喜事的气氛。

    喜轿回到男方后,仍由娶亲太太将“新妇”照片或牌位取出来,放于喜房炕上的供桌,与“新郎”并列。并用红头绳将两幅照片拴起来(取月老牵红线之意),并复上红、黄两色的彩绸。“合杯酒”、“子孙饺子”、“长寿面”也要供于“新婚夫妇”的牌位或照片前。以后再选个宜破土安葬的好日子,女方起灵安指定的时辰葬入男方坟的旁边,并且两个棺柩要挨上槽帮,才算并骨合葬。

    如“新婚夫妇”有弟弟妹妹或弟妹、妹夫等,即唤出来,给照片或牌位磕头行礼。两家亲家则互相道喜。

    举行了以上仪式之后,择个“黄道吉日”宜破土安葬的好日子,女方就可以起灵了。按阴阳先生指定的时辰,将棺枢起出后,马上泼在坑内一桶清水,扔下去两个苹果。与此同时,高高扬起花红纸钱。男方则在坟侧挖一穴,露出“新郎”棺柩的槽帮,将“新娘”埋入以达到“夫妻”并骨合葬的目的。

    葬罢,即在坟墓前陈设酒果,焚化花红纸钱,举行合婚祭。男女双方的父、母等家属(即两家亲家)边哭边道“大喜”。此后,男女两方便当做亲家来往。

    一般说来,阴婚也要通过媒人介绍,双方过门户帖,到命馆合婚,取得龙凤帖。因为阴婚的放定多是一次性的,所以没有大、小定之说。男方给女方送去的定礼,一半是真绸缎尺头、金银财宝;一半却是纸糊的皮、棉、夹、单衣服各一件,锦匣两对,内装耳环、镯子、戒指及簪子之类的首饰。放定的当天晚上,在女方家门口或坟上焚化。

    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一起冥婚

    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一起冥婚,是曹操为其早死的儿子曹冲操办的。《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卷20)记载,曹冲“年十三,建安十三年疾病,太祖亲为请命。及亡,哀甚。文帝宽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言则流涕,为聘甄氏亡女与合葬,赠骑都尉印绶,命宛侯据子琮奉冲后。”这里,曹操是聘了一名甄姓早死女子给其当做儿媳。

    曹冲是曹操与环夫人所生,曹冲很聪明。五六岁时,吴大帝孙权送了一头大象给曹操,曹操想知道大象有多重,但问了好多大臣都想不出称量的法子。曹冲说,“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如此有天分的儿子,难怪曹操为他的死悲伤万分,还要为他操作冥婚。

    冥婚的兴起,便与曹操这样溺爱子女有关。但在民间还有一说法,不给死去的未婚者“成亲”,家中会闹鬼,家人不宁。所在,在迷信盛行的古代,冥婚普遍为民间认可,成为“合法婚姻”,墓主两家还成为“亲家”。

基本含义

  • 指通过各种非正常手段或阴谋诡计来亲近或取悦他人。

详细解释

  • 阴亲是由“阴”和“亲”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阴”表示暗中、不公开的,而“亲”表示亲近、亲密。阴亲的意思是指通过暗中或不正当的手段来亲近或取悦他人。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采取不光明正大的手段。

使用场景

  • 阴亲这个成语可以用于描述某些人在人际关系中使用阴谋或诡计来亲近或取悦他人的情况。可以用在描述政治斗争、商业竞争、社交圈子等场景中。

故事起源

  • 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姜尚的人,他善于使用计谋和阴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曾经利用阴谋手段亲近了一位国君,最终成功地得到了国君的信任和重用。因此,人们就用“阴亲”来形容他的行为。

成语结构

  • 这个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结构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和记忆。

例句

  • 1. 他通过阴亲的手段,最终成功地得到了那个公司的股权。2. 这位政治家通过阴亲的方式,获得了大量选民的支持。

记忆技巧

  • 记忆这个成语可以通过将“阴”字和“亲”字分别与其含义进行联想。可以想象一个人暗中使用各种手段来亲近或取悦他人的情景。

延伸学习

  • 你可以进一步学习与阴亲相关的成语,例如“明亲暗敌”、“明哲保身”等,以扩展你的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通过阴亲的方式,成功地让其他同学帮他做作业。2. 初中生:她利用阴亲的手段,让别人帮她取得了好成绩。3. 高中生:他通过阴亲的方法,成功地获得了老师的赞赏和关注。4. 大学生:她通过阴亲的方式,得到了教授的帮助和指导。5. 成年人:他利用阴亲的手段,最终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不正当的利益。

拆字解意

阴亲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