樘突
拼音táng tū
注音ㄊㄤˊ ㄊㄨ
繁体
基本解释
犹唐突。冒犯。 唐 杜甫 《课伐木》诗序:“山有虎,知禁,若恃爪牙之利,必昏黑樘突。”樘,一本作“ 摚 ”。 钱谦益 笺注:“ 晋 作‘撑’,一作‘搪’。”
基本含义
- 形容物体高大挺拔,突出而显眼。
详细解释
- 樘突源自于古代建筑中的一种结构,樘指的是门框的两侧柱子,突指的是门框上方的横梁。成语樘突形容物体高大挺拔,突出而显眼,比喻突出在众人之上,引人注目。
使用场景
- 樘突常用来形容人的外貌、身材或者事物的特点,表示突出、显眼、引人注目之意。可以用于形容人物的外貌或者某个事物的特点。
故事起源
- 樘突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齐物论》中,被用来形容人的外貌和身材。后来,这个词逐渐演变为成语,被用来形容物体的特点。
成语结构
- 樘突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樘”和“突”两个字组成。
例句
- 1. 他那高大的身材在人群中樘突出来。2. 这座建筑的外观设计独特,樘突的造型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记忆技巧
- 可以将“樘突”理解为门框上的横梁突出,形成一个突出的形状,这样可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意思。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突出”,“高大上”,来丰富对形容突出、显眼特点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大象真樘突,比其他动物都高大。2. 小学生:他的发型很樘突,总是吸引到很多人的注意。3. 初中生:这座建筑的设计很独特,樘突的外观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4. 高中生:这位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非常樘突,成为了整个剧场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