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势
拼音wén shì
注音ㄨㄣˊ ㄕㄧˋ
繁体
基本解释
文章的气势。 宋 洪迈 《容斋三笔·韩欧文语》:“ 欧公 文势,大抵化 韩 语也。” 金 王若虚 《<孟子>辨惑》:“予以文势观之,语皆不安,中间或有脱误,未可为断然之説也。”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统观诸家之作,其文势句法,判然在目。”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两人之辞而省曰字例》:“《孟子》书如此者尤多……‘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句上皆无‘曰’字,文势易见,故省之也。”
基本含义
- 指文学作品的气势和格调。
详细解释
- 文势是由“文”和“势”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文”指文学作品,包括诗词、文章等;“势”指气势、格调。文势这个成语形容文学作品的气势雄伟,格调高尚。
使用场景
- 文势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文学作品的风格和气势。可以用来赞美一篇文章或一首诗词的雄壮气势,也可用来批评作品缺乏气势和格调。
故事起源
- 文势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文选·文赋》中,是南朝宋代文学家谢灵运所创。谢灵运在《文赋序》中写道:“文者,辞章之势也。”他用“文势”来形容文学作品的风格和气势,由此形成了这个成语。
成语结构
- 文势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例句
- 1. 这篇小说的文势雄伟,给人一种壮丽的感觉。2. 这首诗的文势高远,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幅壮丽的山水画,画中的山势雄伟,水势奔腾,给人一种文学作品的气势感。将这个画面与“文势”这个成语联系起来,有助于记忆。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文学相关的成语和词语,如文采飞扬、文质彬彬等,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和文学素养。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讲的故事文势非常好,我听得津津有味。2. 初中生:这篇作文的文势很差,没有表达出作者的真实感受。3. 高中生:这首诗的文势雄浑有力,给人一种宏大的气势。4. 大学生:这部小说的文势宏伟壮丽,展现了作家的魅力和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