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节
拼音gěi jié
注音ㄍㄟˇ ㄐㄧㄝ ˊ
繁体
基本解释
赐予符节。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追赠太宰侍中録尚书如故,给节羽葆鼓吹,班剑为六十人。”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追赠太尉侍中中书监如故,给节加羽葆鼓吹,增班剑六十人。”
基本含义
- 指不拘小节,不过分计较琐碎的事情。
详细解释
- 给节是指在言行举止上不拘泥于小节,不过分计较琐碎的事情。这个成语强调做人要有大度,不要为了一些细枝末节而斤斤计较,应该着眼于大局,追求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使用场景
- 该成语多用于劝诫他人不要过分计较小事情,以及形容自己不拘小节的品质。
故事起源
- 据说,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魏晋时期的《晋书·吕思勉传》中。当时,有一位叫吕思勉的人,他在官场上非常有名,因为他做事非常慷慨大度,不拘小节,不计较琐碎的事情。有一次,吕思勉去见他的朋友,朋友请他喝一碗酒,但是碗里有一只苍蝇。其他人都觉得很恶心,不敢喝,但是吕思勉却毫不在意,直接将苍蝇捞出来,继续喝酒。人们看到后,都赞叹他的大度和不拘小节的品质,于是就有了这个成语。
成语结构
- 动词短语
例句
- 1. 他是一个很有涵养的人,从不为小事斤斤计较,总是给节。2. 在工作中,我们应该学会给节,不要为了一些琐碎的事情而影响自己的情绪。
记忆技巧
- 可以将给节与"给予"这个词联系起来,想象在人际交往中,给予别人的大度和宽容就是给节。
延伸学习
- 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不拘小节"、"不问菜名"等,进一步丰富对于不拘小节的理解和应用。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觉得小事情不用太计较,我们应该学会给节。2. 初中生:在班级里,我们要互相包容,不要为了一些小问题而争吵,要学会给节。3. 高中生: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我们要有大度和宽容,不要为了一些琐碎的事情而争吵,要学会给节。4. 大学生:在社会中,我们要有开放的心态,不拘泥于小节,要学会给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