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义利率
拼音míng yì lì lǜ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简介
名义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
【名义利率的概念】
所谓名义利率,是央行或其它提供资金借贷的机构所公布的未调整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即利息(报酬)的货币额与本金的货币额的比率。 即指包括补偿通货膨胀(包括通货紧缩)风险的利率
名义利率虽然是资金提供者或使用者现金收取或支付的利率,但人们应当将通货膨胀因素考虑进去。例如,张某在银行存入100元的一年期存款,一年到期时获得5元利息,利率则为5%,这个利率就是名义利率。
详细解释
区别
【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并不是投资者能够获得的真实收益,还与货币的购买力有关。如果发生通货膨胀,投资者所得的货币购买力会贬值,因此投资者所获得的真实收益必须剔出通货膨胀的影响,这就是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指物价水平不变,从而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息率。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存在着下述关系:
1、当计息周期为一年时,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相等,计息周期短于一年时,实际利率大于名义利率。
2、名义利率不能是完全反映资金时间价值,实际利率才真实地反映了资金的时间价值。
3、以i表示实际利率,r表示名义利率,n表示年计息次数,那么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之间的关系为 i=(1+r/n)n-1=(1+ik)n-1 ,当通货膨胀率较低时,可以简化为i=r= ik×n
4、名义利率越大,周期越短,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的差值就越大。
例如,如果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而同期通胀率为3%,则储户存入的资金实际购买力在贬值。因此,扣除通胀成分后的实际利率才更具有实际意义。仍以上例,实际利率为2% - 3% =-1%,也就是说,存在银行里是亏钱的。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及通胀压力难以消化的长期格局下,很容易出现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即便央行不断加息,也难以消除。所以,名义利率可能越来越高,但理性的人士仍不会将主要资产以现金方式在银行储蓄,只有实际利率也为正时,资金才会从消费和投资逐步回流到储蓄。
计算公式
【计算公式】
概略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
r=i+p
其中,r为名义利率,i为实际利率,p为借贷期内物价水平的变动率,它可以为正,也可能为负。较为精确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
r=(1+i)(1+p)-1
i=(1+r)/(1+p)-1
这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计算实际利率的公式。
基本含义
- 名义利率指的是在合同或协议中约定的利率,通常是指银行贷款、债券等金融产品的利率。
详细解释
- 名义利率是指在金融合同中所约定的利率,它是指标利率与风险溢价的总和。名义利率通常包括利率的基准利率加上一定的风险溢价,如信用风险溢价、流动性风险溢价等。
使用场景
- 名义利率通常用于金融领域,例如银行贷款、债券、储蓄等金融产品。在贷款合同中,名义利率决定了借款人需要支付的利息。
故事起源
- 名义利率是一个现代金融概念,起源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合同的制定。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名义利率成为了金融产品中重要的指标之一。
成语结构
- 名义利率由两个词组成,其中“名义”表示表面上的、合同中约定的,而“利率”表示利息的比率。
例句
- 1. 银行向客户提供的名义利率是根据客户的信用状况来确定的。2. 这个债券的名义利率较高,吸引了很多投资者。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将“名义利率”与金融产品和利息相关的场景联系起来记忆。可以想象自己在银行或金融机构办理贷款或投资时,需要了解和计算名义利率。
延伸学习
- 可以深入学习金融领域的知识,了解更多关于名义利率的计算方法、影响因素等内容。还可以学习其他与金融相关的成语和词语,扩展金融词汇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银行贷款的名义利率决定了我需要还多少钱。2. 初中生:债券的名义利率较高,可以带来较高的收益。3. 高中生:在金融市场中,名义利率是判断投资产品吸引力的重要指标之一。4. 大学生: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解名义利率的计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希望以上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名义利率”这个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