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絮
拼音jī xù
注音ㄐㄧ ㄒㄩˋ
繁体
基本解释
捶击绵絮。 汉 袁康 《越绝书·荆平王内传》:“ 子胥 遂行,至 溧阳 界中,见一女子,击絮於 瀨水 之中。 子胥 曰:‘岂可得託食乎?’女子曰:‘诺。’即发簞饭,清其壶浆而食之。 子胥 食已而去,谓女子曰:‘掩尔壶浆,毋令之露。’女子曰:‘诺。’ 子胥 行五步,还顾,女子自纵於 瀨水 之中而死。” 汉 赵晔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作“击绵”。后用以为典实。 清 陈维崧 《浣溪沙·投金濑怀古》词:“击絮人纔怜 伍员 , 浣纱溪 又产 夷光 ,英雄生死繫红粧。”
基本含义
- 指言辞犀利,能够击破对方的谎言或伪装。
详细解释
- 击絮是由“击”和“絮”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击”意为打击,攻击,“絮”指的是细小的蓬松物。击絮比喻用尖锐的言辞揭穿对方的谎言或伪装,使其不攻自破。
使用场景
- 击絮多用于形容辩论、争论或揭露欺骗行为的情景。在社交、政治、商业等领域,当有人使用欺骗性的言辞或伪装时,可以使用击絮来形容揭穿对方谎言的情况。
故事起源
- 击絮的故事起源于《晋书·谢安传》。谢安是晋朝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一次辩论中,用尖锐的言辞击破了对方的谎言,比喻成语“击絮”由此而来。
成语结构
- 击絮的结构为“动词 + 名词”。
例句
- 1. 他用尖锐的言辞击絮了对方的谎言。2. 在辩论中,他一句话就击絮了对手的观点。
记忆技巧
- 可以将击絮比喻为用尖锐的话语打破了对方的谎言,可以想象为一把锋利的刀击破了一堆蓬松的棉絮,从而记忆击絮的含义。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击絮相关的成语,如“言辞犀利”、“言辞激烈”等,以扩展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用尖锐的言辞击絮了同学的骄傲。2. 初中生:在辩论赛中,他用击絮的言辞击败了对手。3. 高中生:他通过击絮揭露了政府的腐败行为。4. 大学生:在商业谈判中,她用击絮的话语击破了对方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