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假讬在词典中的解释
jiǎtuō

假讬

拼音jiǎ tuō

注音ㄐㄧㄚˇ ㄊㄨㄛ

繁体

基本解释

  • 亦作“ 假托 ”。1.虚拟;虚构。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纪》:“ 子房 玄筭, 高祖 之蓍龟也。始者相得,非 子房 不谋也。海内既安,杜门不出,假託神仙,仅乃获免。”《隋书·艺术传序》:“或变乱阴阳,曲成君欲;或假託神怪,荧惑民心。”《朱子语类》卷六五:“《易》则未曾有此事,先假託都説在这里。”《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七:“只看《太平广记》以后许多记载之书,中间儘多遇神遇鬼的,说得的的确确,难道尽是假托出来不成?” 郭沫若 《甲申三百年祭》:“这些议论是不是稗官小说的作者所假托的,不得而知。”
    (2).犹假冒,伪托。《元典章·台纲二·察司合察事理》:“随处若有假託正一,妄造妖言,煽惑人心,涉於背义者严责。”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卷十四:“ 李陵 众作,总杂不类,殆是假托,非尽 陵 志。” 清 戴名世 《老子论上》:“自 申不害 、 韩非 假託 老子 之説,而使 老子 蒙詬万世。” 徐特立 《关于研究历史的几个重要问题》:“伪书一部分是后人为自己辩护假托的。”
    (3).依托,凭借。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史臣撰録,亦同彼文章,假託古词,翻易今语。润色之滥,萌於此矣。”《宋史·宁宗纪一》:“夫 韩侂胄 假託声势,窃弄威福。” 明 李贽 《焚书·寄答留都》:“谁肯趋炎附热,假托师弟名色以争奔竞耶?”
    (4).托辞,借口。《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又凡质物值钱者纔足了年数,就假託变卖过了,不准赎取,如此刻剥贫户,以致肥饶。”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倩儿》:“女欲 澄 假托读书,留居於此。” 洪深 《申屠氏》第二本:“婢子见机,即取桌上壶,假托添酒,回身便走。”

基本含义

  • 假装谦虚,实际上自夸。

详细解释

  • 假讬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一个人虚伪地表现出谦虚的样子,实际上却在自夸。这个成语常常用来批评那些虚伪的人,暗示他们只是表面上谦虚,实际上却自视甚高。

使用场景

  • 这个成语可以用在各种场合,特别是在批评或揭露虚伪行为的时候。比如,当你看到一个人表现出虚伪的谦虚态度时,你可以使用假讬来形容他。

故事起源

  • 假讬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明代的小说《水浒传》中。故事中,有一个叫做关胜的人,他在一次斗殴中打败了一个厉害的对手。然而,关胜为了装作谦虚,却说自己只是运气好,实际上并不厉害。这个故事的情节被后来的人们引用,并形成了假讬这个成语。

成语结构

  • 假讬是由“假”和“讬”两个字组成的。其中,“假”表示虚伪,而“讬”表示谦虚。

例句

  • 1. 他虽然表现得很谦虚,但实际上却是假讬而已。2. 这个人总是假讬自己的能力,实际上他很自负。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在表面上谦虚地低下头,但实际上却在暗自得意地笑。

延伸学习

  • 如果你对中国的成语感兴趣,可以继续学习其他有趣的成语,并了解它们的故事和用法。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总是假讬自己不会的题目,实际上他很聪明。2. 初中生:她在班级里表现得很谦虚,但实际上却是假讬自己的才华。3. 高中生:他虽然表面上很低调,但实际上却是假讬自己的能力很强。4. 大学生:有些人总是假讬自己的成就,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做出什么贡献。

拆字解意

假讬词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