绦线
拼音tāo xiàn
注音ㄊㄠ ㄒㄧㄢˋ
繁体
基本解释
泛指杂色丝带丝线之类。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相国寺内万姓交易》:“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杂、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絛线之类。”
縚線:丝线;丝带。旧题 宋 苏轼 《艾子杂说》:“夫鹰隼击物,或入林中,而绊足縚线偶为木之所綰,则振羽之际,铃声可寻而索也。”
基本含义
- 指形容文章、书画的结构紧密,线条流畅,错综有致。
详细解释
- 绦线是一种细长的线,常用于缝合衣物或装饰。成语“绦线”比喻文章、书画的结构紧密,线条流畅,错综有致,表达了作品的艺术之美。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描述文学作品、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结构和风格。
故事起源
- 关于“绦线”的故事并不多见,因此没有特定的故事起源可以追溯。
成语结构
- 动词+名词
例句
- 1. 这篇文章的结构紧凑,线条流畅,真是一篇绦线之作。2. 这幅画的线条错综有致,构图像绦线一样,非常有艺术感。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绦线”这个词语的发音“tāo xiàn”与“套线”相似,因此可以想象绦线是由许多套在一起的线组成的,从而形成了错综有致的线条。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形容艺术作品的成语,如“策马扬鞭”、“点石成金”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喜欢看那些线条错综有致的绘本,它们就像是绦线一样美丽。2. 初中生:老师评价我的作文写得很好,说它的结构像绦线一样紧凑。3. 高中生:这部小说的情节安排得非常巧妙,整个故事就像是一根绦线,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