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学网>汉语词典>胡鲶在词典中的解释
nián

胡鲶

拼音hú nián

注音

繁体

基本解释

  •  胡鲶 hú nián

    胡鲶(Clarias batrachus (Linnaeus )),鲶形目,胡鲶科。英文名:Walking catfish 。地方名: 胡子鲶、塘角里、塘虱。体长,后部侧扁。头宽扁。眼间甚宽。口亚下位,弧形。颌有绒状齿。须4对,发达,口角须超过鳃孔。鳃腔内有辅助呼吸器官。背、臀鳍均长,不与尾鳍相连;胸鳍具硬刺;尾鳍圆形。分布于长江及以南的各水体。为热带、亚热带鱼类,耐寒力差。喜群居,常栖息于江河、池塘、沟渠的阴暗处和洞穴中。主食小鱼虾和水生昆虫。4~5月筑巢产卵。为南方的养殖鱼类。肉细嫩,味佳,营养价值高,被视为滋补食品,有药用功效。

详细解释



  •  形态特征

    体延长,背鳍起点向前渐平扁,向后渐侧扁。头宽圆,平扁,头腹面平直,背面斜平,呈楔形或犁头状。头顶及两侧有骨板,披以薄皮,并有额囟。吻宽而钝,突出。唇颇厚,口角唇褶发达,唇沟明显。口宽大,弧形,略下位,下颌较上颌略短。牙细小,密集,上、下颌和犁骨均有绒毛状齿带,下颌齿带中间有裂缝。头部具须4对;鼻须1对,较短,伸达鳃孔后方;上颌须1对和颌须2对,较长,均伸达胸鳍基部或后方。眼颇小,有活动眼睑,眼间隔甚宽平。鼻孔每侧两个;两鼻孔相隔较远,前鼻孔为1短管,近吻端。鳃孔宽,鳃腔内具有由第二及第四鳃弓肉质突起构成的树枝状辅助呼吸器官,可利用空气中的氧气进行气体交换。体光滑无鳞,侧线平直。背鳍1个,基部很长,约占体长的2/3,无硬刺,起点在胸鳍和腹鳍起点之间中央上方,后方鳍条伸达尾鳍基;臀鳍与背鳍同形,较背鳍短;胸鳍小,圆形,具硬刺;腹鳍小,尾鳍圆形,不与背鳍、臀鳍相连。体棕黑色,各鳍灰黑色。

    生活习性

    胡鲶为热带、亚热带淡水鱼类,耐寒力差,温度低于6℃时出现死亡。栖息于河川、池塘、水草茂盛的沟渠、稻田和沼泽中的黑暗处和洞穴内。鳃腔内有辅助呼吸器,故能耐干旱;在泥浆或水少的地方,能生活一段时间;在干燥时节营穴居生活,可数月不死。夜间出穴捕食,行动活泼,喜群居,在沟渠窟中常数十尾至数百尾在一起生活。冬季进入江河或在洞窟中过冬。喜食小鱼、小虾和水生昆虫及水草等;幼鱼则以浮游生物为食。4月份由越冬地区进入沟渠、稻田及沼泽地区;4-5月间以尾挖掘一圆形窝,在巢窝中生殖。鱼卵受精后,雄鱼离去,雌鱼守窟防敌,直至仔鱼能够游动觅食方始离去。每次产卵70-200粒,产卵期每年2次,在4-5月及8-9月。夏季水温升高,胡鲶由稻田返回河溪沟渠中,8-9月又游至稻田进行生殖。

    分布

    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和长江以南各省区的各种水体中。胡鲶分布极广,为南方的养殖鱼类;也是常见的中小型食用鱼类。

基本含义

  • 形容人或事物没有章法、杂乱无序。

详细解释

  • 胡鲶是一种鱼类,因其身体呈现杂乱的斑纹而得名。胡鲶这个成语形容人或事物没有条理,毫无章法,杂乱无序。

使用场景

  • 胡鲶常用于形容人的行为或事物的状态杂乱无序、缺乏规律的情况。可以用来形容人的思维混乱、行为无计划、事物的摆放凌乱等情况。

故事起源

  • 《战国策·赵策一》记载了一个故事,赵国的将军李牧在训练士兵时,要求士兵排列整齐,但是士兵们却杂乱无章地站在一起。李牧见状大怒,比喻他们像胡鲶一样杂乱无序。从此,胡鲶成为形容人或事物杂乱无序的成语。

成语结构

  • 主语 + 动词 + 胡鲶

例句

  • 1. 这个办公室像胡鲶一样,东西乱七八糟,找个文件都困难。2. 他的思维像胡鲶一样,毫无条理,说话都不知道在说什么。

记忆技巧

  • 可以联想胡鲶这种鱼的斑纹,想象一个杂乱无序的场景,帮助记忆胡鲶的含义。

延伸学习

  • 了解更多与整齐有关的成语,例如秩序井然、井然有序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书包里东西太多了,都胡鲶了。2. 初中生:我弟弟的房间总是东西乱七八糟的,简直像胡鲶。3. 高中生:我这段时间太忙了,学习计划都胡鲶了,需要重新安排。

拆字解意

胡鲶词语造句